我们今天对《中庸》的智慧视而不见,大致有三大原因。
1、文字变迁后的智慧尘埋:
中国甲骨文已经进入抽象文字时期,到周朝时期我们已经完成全抽象思维的形成,这标志着高度文明体系正式形成。这在全人类是绝无仅有的存在,这也是保持我们文化没有彻底断绝的根本原因。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文化升级中,发生了巨大的歧变,我们由抽象表理文字在汉朝时期正式成为抽象表意文字。
从元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完成了文字的又一次转变,由表意转向表音节文字。今天的单独文字如同英文字母一样,只剩下一个音节符号,之前附加的理和意逐渐消失。因此,今天很多解读先秦文章的人,几乎完全依赖于个人生活经验、阅历下的智慧感悟。
2、断句方式的改变:
断句的方式取决于两大体系:一部分是字的理意,一部分是字的音韵。我们今天的音韵与清之前已大不相同,何况久远的先秦时代呢。
3、文章结构的误解: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分辨诸多古籍中的“序言”、“引言”、“导论”,笼统的归位了章节,这在古代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别的。比如今天《中庸》开篇第一章并非出自子思,而是汉以来各大整编《中庸》的学者,进行全文的概括与综述,事实上等同于导论。
而《中庸》的第二章,事实是本书的整体引言,也就是全书的中心思想。因为《中庸》属于孔子最为突出的理论之一,所以这一章仅仅放置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接下来,进入序言,也叫作正式开篇。
等同于本书拉开序幕,而这个序幕,并非一章,而是由今天《中庸》的第三章开始一直到第六章。
我们正式走进“中庸”的世界:
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解:经验总结得出结论:把握内在规律、致力于内在本质的追求,并将其当作生命的常态对待,生命就会发生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最终一定会扩展为更加具备时间持久性的价值。这是生命最在乎、最欢愉、最向往的存在,这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渴望的存在,成熟的掌握这样的内在规律,并将其有效的应用到每一个生命当中,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二、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解:万物存在的规律探索永远没有尽头,人类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永不停息的探索,这是人类应该保持的最基本敬畏之心。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解:具备敬畏之心下的状态,将生命与时间有效的匹配下,感知真实存在的不可见自我“原生因子”,努力探索其中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真实有效信息,这样的状态才算打开生命的真正大门;而大多数人,庸碌之处,往往是忽略了最真实的自我,于是最终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解:所有的规律都有规律存在的法则,于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是规律的本源,当我们从无尽变幻的规律中掌握其中本源的存在原理,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规律的运行轨迹,这是突破生命之门後,需要向生命更高处行走的方向,将其视为生命最大的敬畏,生命就会走向时间定态下的自己。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解:掌握这样智慧的意义在于,成就更多的生命意义,这是生命本源的最大愿望,做到的人被视为生命价值的恒久定态;生命的终极价值,在于让那些迷途中的人找到方向,让迷途中的人踏入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之门。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解:多数人生活于庸常的生命停滞状态,没有人在意自己生命的停滞,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看不到真实有效的生命意义,大多被外界物质世界烟云花雨遮挡了视线。于是热衷于内心情绪的驱动,讨好自己情绪的感受,忽略了真诚、善良、柔软、美好而又真实存在的心,“原生因子”因此而枯萎。
三、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解读:那些生命大成的人总结的经验得出结论:规律是无穷无尽的,规律最大的存在方式就是不停变幻,虚假的现象是每一人需要克服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能力获得惟一的获得方式在于:打破虚假现象。
打破虚假现象的惟一方式在于:广泛的现象体验、实践、经历、思考、论证、验明。似乎在全人类,每一个成功者有的共同特征,无不是不停寻找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学会掌握它,将其与自己生命匹配。
而这一切的背后,在于精准的判断力,掌握判断力在于善于思考的习惯与积极的社会实践。
最终真正掌握了自我生命方向与自我生命驱动力的人才有资格叫作夫。
四、从华夏文明的开端说起。
1、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解:带给我们旺盛生命力、蓬勃发展力、充满社会生机与活力的人,我们尊敬的称呼他为舜。他被我们一代一代的传唱、遵从、敬仰在于他将自己的掌握的生命之道广泛的分享与社会中每一个人,他并没有任何的分别心、任何的自我选择,而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向他求教、学习、成长。这是生命最大的成就。
2、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解:生命大成的舜,在任何事情面前,始终保持着一种行为,对于他不熟悉的领域、信息不健全的现象,从不轻易做出结论,而是广泛的、持久的对现象进行全面的探究与思考,并且将这样的行为形成了持久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不仅有效的帮助他获得了更加接近事实的真实存在,同时这样的习惯也符合力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他将这样的规律总结出一个原理,称之为:充分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其中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将积极作用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这种价值与意义称之为:充满发展的未来。
3、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解:掌握这样智慧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事物的“双向性”特征,一向为善,一向为恶;善恶本属于一体,其结果呈现在于对万物“双向性”的充分认识,只有熟练掌握这样的智慧,才能很好的发挥利益,也能做到化弊为利。
如同奔腾不息的大河一样,掌握水的规律,就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忽略水的规律,就会造成灾难。
这样的方式,才是真实有效的认知下的生命创造。将这样的智慧,充分有效的服务于每一个渴望获得智慧的人,这些人也将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如同核裂变一样,迅速扩大,形成巨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生命的永恒,这样的永恒被尊称为舜。
注:
1、《中庸》原文中三章内容,我将其合并为一。这三篇文章,在于讲述生命成长原理,含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
2、文章中的子曰,并非单指孔子,而是泛指所有生命大成就者的统一称呼。事实上两汉以来诸多学问家,包括含六经、诸子在内,如果强调孔子,基本采用通用称呼:仲尼曰。《中庸》开篇就采用了仲尼曰,其他的子曰,并非专指孔子,而是泛指华夏历代圣人的汇总经验。
先秦所有文章中的“子曰”均解读为:一代一代生命大成、影响巨大的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理。曰,在古代当作:经验总结,或者可以等同于我们今天的“原理”、“思想”这样的称呼。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说”。
3、鲜:受到广泛欢迎的稀有的珍贵“存在”,一般用在人类道义上。
4、能:数量掌握分辨方法,具有高明的判断能力,后引申为具有广泛而又高明解决问题的智慧。
5、久:经过时间持久考验并获得稳定的状态。后泛指时间消耗性。
6、知:掌握熟练应用规律的能力。
7、饮食:具有公平、公正的个人价值保护体系。食,在古代更多的指:劳动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保护下合法收入。所以今天我们有一句自食其力,同样带有这样的思想。
8、味:广泛的精神摄取方式。我们的嗅觉、味觉并不是服务于肉体营养所需,而是服务于人类精神需求,所以味在古代等同于精神食粮。比如食不知味,说明一个人精神状态非常糟糕,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完全视而不见。并不是吃不下饭去。这句成语出自白居易汇报朝廷的一封献书。
原文: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这句话白居易的本意是:领导对我委以重任以来,从未像这十来日,完全不在乎我个人的得失,更不在意个人待遇、身体健康,一心想着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推举。
这是白居易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如果按照这样理解,这篇文章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9、舜: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古人称呼,事实是他们的号称,属于周朝之前的谥号,唯一与谥号不同的是,这些称号活着的时候被集体授予的,因此算是他们从生到死的一种功德评价。
舜:本意是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人,多指物质生活的富裕、充足;由于环境美好在于人才培养,所以这个字也被古人注解为“槿”。事实上,舜的时代,却是人才空前鼎盛,我们的天文历法制定出成熟的观测体系,文献可考的时代,就是起始于舜。
观测天地规律的职业名为羲和,羲和不是人名,而是职业称呼,羲彰天律,和定历法;舜的时代,羲、和成为两大氏族,各负责两个方向。所以古文中有的诗词歌赋中一旦出现羲和这样的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四方风调雨顺。
中庸第一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