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是无情物,它也可以让你的作文活起来

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1.html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高一高二基本是以文本教学为主,即对传统经典篇目进行有效剖析,做到举一反三的鉴赏作用。文本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充分剖析文本的内容,对类似文本的阅读有指导作用。但在教学之中,大多偏向阅读,而缺少写作方面的指导。实际上,传统经典篇目不但可以为我们提供阅读的技巧,还是我们写作的典范,不仅技巧可学,作者及相关人物都是写作的范本。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挖掘经典篇目中的作文素材,为学生课外写作拓展视野,活跃思维。下面,我们就以高中单元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渗透作文教学。一、分析文体特点,为作文领航就以往而言(部编版教材将有大变化),高中的单元一般是按文体设置。其中,议论文、散文单元就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重中之重。当然,这里既包括现代文,也包括文言文。例如,在荀子的《劝学》篇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剖析荀子议论的技巧,其中比喻论证运用是其特点。全文先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继而分析提出论点的原因,即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意义。最后,提出学习的方法,即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等。学生后来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在这篇课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这篇文章具有议论文最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在学生写作中,结构是大问题,有了结构,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论据、润色语言等。再比如,鲁迅等的作品《拿来主义》是一篇很好的驳论文代表,文章开头就举出送去主义的现象及危害,第一时间给读者一个送去主义危害大的直观感受,再加上鲁迅语言的幽默反讽的特点,自然引起读者对送去主义的反感,从而引出送来和拿来等概念,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拿来,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了如何拿来。本篇文章的结构颇具特色,学生可以反复分析文章结构,从而总结出自己的行文结构。二、挖掘人物事件,充实作文内容高中的课时比较紧,课文内容的讲解占用时间过多,而且这种讲解往往过于碎片化,对于文章总体把握的学习往往略胜于无,对作者、主人公等拓展资料的了解及学习就更少了。《老人与海》的主人公与作者都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建议学生读一读作品原文,整本书都要读一下。主人公桑提亚哥面对人生的厄运,没有退缩,没有我们现代人那样,选择人生的舒适区,而是勇于走向人生的海洋,直面苦难。他在捕到人生最大的大马林鱼之后,他的人生就变得伟大起来,他的人生走得足够远,他的视野足够开阔,他的收获也足够大,但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置身于如此危险的境地。他岁数大了,他捕获了连鲨鱼都垂涎三尺的大鱼,他的小船小得可怜。但是,当命运扼住他的咽喉,他仍然没有放弃,直到最后时刻,他还是带着鱼骨回到了自己的住处。本文是一个极好的励志材料,人们总是埋怨现实的条件不具备,自己的处境不好,而老人呢?他在面对鲨鱼时,自己手中的武器是少得可怜,自己的条件是极其不具备的,但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船上所有可以利用的东西基本上都让他利用了。人生也是这样,不是条件不具备,而是缺少一颗勇敢的心。三、为素材归类,深挖同类素材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相同论题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每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的人生加以指导。而这些都是孤立的,需要我们从中建立一种联系,需要我们把它们归类,因为这些都是比较高层次的素材,而且课时需要教师讲起来比较费事费力,所以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己操作,为自己的写作添彩。我们拿最传统的作品《劝学》为例,学生可以以如何学习为主题搜集资料。儒家的子思在他的《中庸第二十章》中阐述了治学的方法与态度,那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劝学》原文对积累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我们同样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名句作为补充,如正面的有《老子》里面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面的有欧阳修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加以整理。课内的材料是有限的,但要把内容学活,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有一定的主动性,让课内的文本活起来,让自己的思维活起来,让语文学习活起来,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