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周易》卦爻辞是什么时候写成的?从汉代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西周早期,有的说是春秋,还有的说是战国。有疑古过勇者,还提出过《周易》是秦汉时人伪造的说法——当然,自从上海博物馆楚简《周易》和马王堆帛书问世后,这种说法已经不攻自破。楚简《周易》以实物证据表明,《周易》一书,最晚也是战国中期以前就有了。问题是,战国以前有没有《周易》呢?信奉《左传》的人认为肯定是有的,因为《左传》里面已经记载了很多春秋时期使用《周易》的例子。但是我们已经说过,《左传》的这些记载都是战国时期某个不懂《周易》的巫史编出来的,和汉代流行的文王周公作《周易》的说法一样,都只代表了后人的猜测。(详细论证参考本号系列文章,有大量证据)一、两个有关卦爻辞年代的论断要判断《周易》究竟是什么年代的作品,终究还是要从卦爻辞原文本身入手。然而对卦爻辞的解读,自古以来就是众说纷纭,想从卦爻辞里面找到成书年代的证据,难度不小。比如近年先秦子居和廖名春两位先生,就通过对卦爻辞的研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断代结果。子居先生认为《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不是同一时间成书的,卦辞是春秋前期成文,爻辞部分则显然是春秋后期成文。廖名春先生则认为:“语言的比较证明,将《周易》本经的成书定在殷末周初,应最为可信。”两个断代结论,相差几百年,自然不可能都是对的。我们认为,这两个结论都是错的。《周易》卦爻辞的成书,必然不早于战国。为什么?且听小编道来。二、简单的逻辑子居和廖先生的断代依据,简单来说是遵循这样的逻辑:把卦爻辞用语和其它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比较,看看卦爻辞的用语更加符合哪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么它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个逻辑看起来不错,但是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的断代,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其中的用语用法,更容易产生争议。拿一把不准的尺子去量东西,测出来的准确度自然也就有限。第二个问题是,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改变,尤其是《周易》卦爻辞的传抄经过多人之手,很多文字已经改易,阜阳汉简版《周易》的抄手甚至还把一堆占筮之辞抄到了经文里。如果把后人传抄时改动的文字当样本,得出来的年代自然也不准确。两位先生的结论不同,主要也是因此。第三个问题是,即使《周易》本身在传抄过程中没有任何改动,用来参照的文献材料年代也完全准确,我们也只能够依此断定《周易》的成书年代上限而非下限!这就像现代人可以写古文,但是古人不可能写现代文一样的道理。所以,根据子居和廖名春两位先生的论据,《周易》的卦爻辞里面既有西周早期的用语,又有春秋早期乃至春秋后期的用语,只能证明卦爻辞最早不可能早于春秋后期!三、卦爻辞主旨分析法事实上,除了卦爻辞的用语表明《周易》一书不可能早于春秋后期,全书所表现的思想也同样表明了这一点。我们说过,《周易》的卦爻辞看似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没头没脑,实际上却是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思想连贯的。用一个卦爻辞里的原文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孚(复)”(孚和复是作者绝妙的一语双关,详见本号系列解读)。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中孚”或者“有孚”。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复自道”。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反复其道”,或者是“有孚维心”。用五个字概括,就是“有孚惠我德”。什么是“孚”?就是诚。将“诚”推崇为至高无上的天人之道,始于战国早期的子思。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所以,从核心思想来看,《周易》必然与《中庸》是同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个时代,是战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