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不是和稀泥

皮肤科医生刘军连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中庸思想,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一大性格特征,以至于有人做过比喻:西方人性格像酒,奔放、热烈,但也容易偏执极端。中国人则更像茶,清新、平淡但有时有点默默无闻。

其实有准确记载的中庸之道思想是孔子提出的,但后人多认为中庸之道多是指一种折中主义,是想和稀泥、做老好人,谁也不得罪,是一种消极思想。其实最早有确切记录的”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而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则是完全与此不同。《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的过犹不及才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超过或者达不到都是一样的不好。孔子的中庸之道更强调的是中和的作用:两方面可以不同,但应应使两方面保持中和,同时又要保留各自对的一面,舍弃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而现在大家很少能真正运用中庸之道,大家生活工作中多半爱走的是偏锋。其实要知道事情做过了头和未做完,都不是理想的结果。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都有他存在的理由,都可以找到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切莫矫枉过正、欲速不达,所以说生活中坚守中庸之道,必须时刻记着“过犹不及”这个原则,这一点才是中庸之道与“和稀泥”、”折中主义“的根本区别。

拔苗助长,过犹不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