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解易的角度,感悟儒释道三家会

阴阳是研究《周易》的人永远避不开的核心问题,《周易》没有明确的提出阴阳概念,但是却用符号表示了这一思想。

纵观中国古代学说,几乎各家各派都深受阴阳的影响。阴阳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的周子曾在《太极图说》中提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说:“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指其妙用无息者谓之动,谓之阳之生.......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动静一理也。”

王阳明先生反对将阴阳割裂看待,指出阴阳一体而用。联系到中国古代哲学,永远离不开“天人合一”的观念,阳明先生的这种观点,正是对“天人合一”的深刻解读。

最为人熟知的儒释道三家(指春秋时期),对“天人合一”思想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笔者在此妄言一二,请客观看待。

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近于无为。”道家提倡无为,即克制人的任意妄为,从而接近于道。笔者想,如果无为作第四声读,说的就是一种毫无欲求的境界,这种境界或许就是“天人合一”,如阳明先生所言,太极常体不易而生阴,道家追求的就是这种不易的恒常境界。所谓羽化飞升,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能量守恒,人主动回归自然,将自己重新变为自然的一部分。

佛家讲涅槃,涅槃在佛门之人看来,也不是死亡,而是一种特殊的“悟道”模式。这与道家的羽化飞升极其相似,实际上也是阴阳重归和谐,回归自然一体。

儒家的观念主要是去体会太极中生生不息的动之理,在儒家学说中,修身这一途径就是达到阴阳和谐的必经之路,这种和谐状态即是中庸的理想人格,“凡事皆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这成为了古之君子终生的追求。

于是儒家认为《周易》以阳尊而阴卑,反对消极的态度,主张采取能动的手段来趋吉避凶,孔子论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就是最好的证据。尽管后世不断的衍生和发展这一思想,但始终没有脱离诚心正意、格物致知这八字方针。

但格物如何去格,宋朝理学说不清楚,只知道去格就是。于是王阳明七日格竹而吐血,可能王阳明受限于科学条件,没有显微镜来进行物理分析,但是,即使他有显微镜,能格尽竹子的本质吗?现代科学不断的深入,只发现未知的事物无穷无尽,目前已知最小的单位是夸克,夸克之下还有更小的吗?一定有,如果没有了,那宇宙的边界应该也被找到了,因为《周易》告诉我们,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王阳明先生明白了外在探理的无尽性,转而走向彻底的内求之路,从他在龙场悟道时留下的《五经臆说》来看,他必然是受到了《周易》的影响,这种“六经注我”的悟道方式真是空前绝后。

我们如果从心学的工夫论出发,用知行合一的方式来体悟《周易》,至少将《周易》应用于生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最后总结一下,儒释道以及心学,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证明道的存在,所以“大道至简”这一观点在任何一家都行的通。可谓是三千大道,殊途同归,归于太极,终至无极。

无论如何,道的存在是十分复杂的,以普通人的心力,如何穷尽,如何悟透?所以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是每个人的必行之事,用以防止迷失在任一学说,只要记住不离本源,再尽取其体为己用,便能事业顺利,人生吉祥。

以上是笔者浅见,谢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