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如果没有那极为深厚的德性,就不能成就极为高妙的大道。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德者得也,人依正道而行必有所得,得即德也。在商朝甲骨文中,“德”字中的“彳”或“行”表示道路、方向;“直”用眼睛直视的样子表示正直。依照道的法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易·繫辞上》曰:“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诗经·大雅》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让人民秉持常道,这是最美好的道德。道在人身中本性的呈现即为性德。一切德性都由真诚生出,真诚至极是至诚,至诚如神,如同神明一样与天地大道同在,可以凝道,可以聚人,至善至美,正大光明,纯穆不已,至诚不息。
中国古代的谥法诠释了值得被后人称颂的27种至德,即: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佛家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对没有缘分的众生发大慈心,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而救渡众生。同体大悲,指自己与一切众生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如自己的痛苦,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视众生如一子”,视万物于一身,慈悲扩展至无量无边,名大慈大悲。
道家有三宝,是修身保身的玄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的慈即是心兹念兹的无我慈爱之心,随顺万物、成就万物物性的无我大慈;“俭”。简约、简朴,节俭,约束欲望和行为,到极俭的地步,保持最为质朴的本性;“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德,谦虚、谦让、谦退。为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曲成万物,故能常保全。所以“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儒家的知、仁、勇三达德皆由诚所出,可以生成所有的美德。儒家有四维、五常、五伦、八德。“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仲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天道法则应用于社会人伦的常行之道。仁者爱人,仁者天心,仁即是天地之间的生机,是道德在社会人心的体现。义者宜也,是实现仁的权宜之路。礼是天之序,是道德仁义的等差序分。智是明辨的智慧,博学之、明辨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信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企业和集体生存的根本,是国家的命脉,“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五伦”。我们生活在五伦社会中,就要遵守五伦的道德,即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是忠心尽己之心。孝,子爱利亲之心。悌者,兄弟之间的爱悌之心。信者,守信不欺之心。礼者,辞让节制之心。义者,公道端正之心。廉者,坚定高洁之心。耻者,惭愧忏悔之心。
至圣先师孔子认为,周朝的泰伯和文王都是具有至德的圣人。孔子在《论语·泰伯篇第八》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周朝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三次把君位让出,以成全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愿和弟弟季历、侄子姬发的德性,成就了周朝的伟大事业,人民简直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称赞他,所以孔子称赞他有至德。“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殷纣王拘文王,烹其子,文王未反,文王的善政传播天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诚心归之,文王未反,孔子由衷地感叹周家的至德是那样地深厚。《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古代的大儒曾子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赞颂周文王的德性,文王的德性之美充满着象天道那样的大成之美,高远、深沉、庄敬,至诚至善。所以说做为“人君”,德性要做到仁爱,做为“人臣”,要做到恭敬,做为“人子”,要尽到孝道,做“人父”,要止于慈爱,在人际交往中要取信与人。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至圣先师孔子认为中庸之德是最为至上的德性,人民已经很久都没有实行了。天地有大成之美,君子以纯穆不已,天地大道生生不息,应于人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个人言行举止、语默动静之间常常中正平和,即是真诚的外显,真诚到极处即是至诚,至诚不息能够和天地同频共振,是那至纯至善的中庸之德。所有的德性皆是中庸之德,非中庸不能成其用,非中庸能不能成其德。
中国古代的治世圣典《尚书》中记载了古代圣王推崇的九种美好的德性,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九种至纯至善的美德其实就是执两用中的德性,是发于人性、和于天道、允执厥中的中庸之德。
宽而栗。“宽”指宽容,宽大的胸怀,是仁,“栗”是严肃严谨,是智。宽而栗的意思就是:不仅具有宽宏大量的仁者胸怀而且还具备智者的严肃严谨做派,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两者和而成德。一位有德君子胸襟宽宏大量,做事常常宽大为怀,不计小节,同时对待事物严肃认真,恭敬谨慎而不固执,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修严谨处世有度,宽容而不纵容,宽大而有原则。
柔而立。“柔”是柔顺温和,“立”是有思想主见,做事有章法,不随波逐流。“立”也是“刚”,曾国藩认为: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一位君子性情随和,常常能够随顺众情,同时在大的原则问题上又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刚柔并济又常常以柔克刚,叫做柔而立。
愿而恭。“愿”指内在的本真,一个人内在具有谨慎、老实质朴的品质叫做愿;“恭”指外在的修为恭敬、庄重、文采。
一个人内在老实谨慎、光明磊落,外在恭敬庄重、有文采,文质彬彬的样子,可以称为愿而恭。一个人即具有内在的良好品质,有具有外在的礼仪修为,恭谨老实,表里如一,叫做愿而恭。
乱而敬。“乱”在这里指治国的才干,乱而不惧,能够治乱,善于治乱的才能;“敬”则指内心的敬,认真、细心的态度。乱而敬是指一个人具有善于治乱的气概和能力,又具备一位仁人君子的内心恭敬、自律和细心,内外兼修,允执厥中,才能成为一个明德,可以称为乱而敬。
扰而毅。“扰”是指不惧干扰,在世事纷扰中能够安然处受的能力。毅指果断,善断、坚毅的行动力。一个人善于听取并总结别人纷扰的意见,并且能够力排众议,果断抉择;一个人总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会收到影响,决断、决策也会受制于人,所以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还应该有足够的判断力,判断的依据是自然法则和道德定律,这是内在的良知,真理在手时,当断则断,当行则行,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人能够在万事纷扰中安然顺处,又能够果断地抉择善恶,在正确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毅前行。这是圣贤君子应当具备的中庸之德。
直而温。“直”。不弯曲。正直、耿直,佛家讲:“直心道场”。一个人正直无欺,就接近了道。“温”,温和、温暖。温不伤人。一个人充满了内在的正义和正直,又能够温和的处理问题,策略地对人对事,权变地去解决问题,叫做直而温。
简而廉。“简”,简约,简化,简单,凡事大而化之,不拘小节;“廉”指的是自身操守方正廉洁,有气节。一个人志向高远宏阔,做事有大局观,擅长提纲挈领,以简御繁;还能够自律廉洁,善于观照细节,有缜密细致的心思,把事情做到完善,来成事成德。
刚而塞。“刚。”无欲则刚,其本意是刚强,百折不挠,无惧为刚。不畏艰险、理直气壮、大义凛然的样子;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塞”。指有实质充塞,可以补刚之弊。不忘初衷,实实在在,充满着浩然正气。刚而塞,待人处事不仅刚正不屈、有理有节,而且还总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做事踏踏实实,执中精一,不会因自己的空虚过失而造成损失。一个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充满着浩然正气和实实在在的实质。叫做刚而塞。
强而义。“强”。勇敢、坚强,形势比人强,心意坚诀、力量强大都可以称为强。“义”。适宜,义者宜也,因时制宜,导正事物,归于道义,和于仁义,使之达于正途。强而义。“强”但是不能仗势欺人,而是要承担一定的道义和责任,去伸张正义,通过自身的强大力量去广施恩德。一个人的强大和坚强,必须要配以道义方可成德,允执厥中,强而有义,是美好的德性。
以上九德是上古圣王贤相推崇的九种圆满的德性,九种德性皆是执两用中、执中精一、允执厥中的中庸中用之德,里边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皋陶说:“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袛敬六德,亮彩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按照古代圣王治世用人的原则,一位有德的君子,如果每天都能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九种德行中的三德来,并且无论早晚,都能恭敬努力地执持这些道德来做事,这样的人就足以为世人学习的典范,就可以做国家的卿大夫了;如果每天都能庄重而恭敬地按九种德行中的六德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那他的德行就足以照临四方,可以协助天子处理政务而为诸侯了。如果国家的政治能够合九德而用之,并以这样的原则布施政教,大凡依据九德行事的人都给以一定的职务,有特殊才能的人给予合适的官位。这样,国家的官员就会互相学习,百官也都能思考并善于处理自己分内的事情,大家都会遵从国家的政令来正确地处理政务,这样,利国利民的千秋功业就可以建成。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一个君子要把“尊德性”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在“道问学”中去明辨是非,善养自身的智慧;致广大而尽精微,如果不能广大悠远,就不能使人开通豁达,如果不能至于精微,就不能看清事物的端倪和奥妙,就无法掌握他的关键;极高明而道中庸,如果不是高大光明,就不能覆盖万物,包容万物,如果不能做到中庸,就不能恰中大道的自然之力、以至诚无息的生成之功成就万物。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过去的学问,又贯通了新的见解,验证古圣先王讲的箴言,用以知道新事物的实质;敦厚以崇礼,敦厚实自己内心的真诚和仁德,去尊崇礼仪,推行礼的教化。作为一位有志于为国家人民的事业奉献的君子,要涵养心性,重视道德的养成,通过天道法则的探究,来进行不断地发问和学习,使我们的道德学问既要和于天道的宽广宏大,并通达事物的精要和微妙之处,把极为高明的天道法则,恰到好处地运用中庸之道于人民事物中,平常又平淡,平庸又中用,参赞天地宇宙的生成之功,长养人民事物的生生之机。经常地温习原来的明德智慧,从中去感悟新的道理;敦实我们淳朴厚道的性德,去崇尚礼仪,这样可以圆满我们那本自具足的明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的多寡厚薄,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人的福份和命运。所以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予善人”。具备九德的善人君子是人民愿意追随的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