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德是基于学习的价值属性所提出的伦理规范要求,它一方面可以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追寻的道德价值标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校和社会评判、衡量学习者学习道德水平的高低提供标准和尺度。
“博学”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出的要求。《中庸》里曾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把“博学”放在首位,足以见其之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荀子·劝学》篇说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自我反省,才能变得聪明,在行动上也不会犯什么错误。
所谓“博学”,可以理解为“广泛地学习”。首先,它需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则很难看到广阔天地的大美境界。那些在学习中表现出狭隘、封闭心态的学习者,尽管其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个体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这些学习者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愿意了解更多的知识领域,那么他们就不会只把眼光聚焦在那些琐碎小事之上,更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一时之得失,而是能通过自我调适走出焦虑和迷惘。
其次,“博学”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习者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的学习领域始终葆有敏感与关切,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在学习态度上不满足于现状,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博学”精神的生动诠释。实事求是地看,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与他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广泛学习兴趣的人能够获取更多新鲜的精神养料。
他见到的不多,知道的就少,自然也就很难意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是学习的大忌,不利于学习者自身优良道德品格的养成。当然,与“志学”相比,“博学”往往更讲求方法,光靠盲目蛮干是难有大成效的。“博学”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习者广泛吸收各家学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集众家之所长,努力提升自我的学识水平和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