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便是大本事谈谈中庸之道

北京皮肤病医院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03/8810613.html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儿:碰上一件很恼火的事,被气的七窍生烟,一气之下,便做出了过火的行为。过后冷静下来又后悔——就为这点事,我怎么发这么大的火,不就是那么个小过错吗?最多说他几句就行了,你看我还打了他……唉,都怪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过火的言行,用儒家的话讲,这就叫做没有遵守“中庸之道”。那到底什么是“中庸之道”呢?要全面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我们须得看看《中庸》这部书里是怎么写的。

《中庸.天命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即上天赋于人类的特有禀赋叫做”性”。这里的“性”,其实就是孟子所谓的“人性”(即“四端”)。当然,人类天然具有的禀赋,不是只有孟子所说的“人性”,还有许多与动物相近的特性,那些特性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人性”,只能称之为“兽性”(所以当一个人干坏事的时候,往往就说他“兽性大发”)。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们能顺着自己“人性”的一面做事,而不是顺着自己“兽性”的一面做事。否则他就不是“人”了,而是“衣冠禽兽”。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时时、事事都能顺着自己“人性”的一面做事,就是“中庸之道”。这便是“率性之谓道”。但人往往不能总是率“人性”而为,他具有的“兽性”的一面常常出来捣乱,我们需要教育他,修炼他的心性,让他重新回到“中庸之道”上来,这便是“修道之谓教”。只有时时都循“中庸之道”而为,人才能称之为“人”,一时离了“中庸之道”,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了。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所以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当一个人独处,别人看不见时,人最容易放纵,最容易率“兽性”而为,此时如果还想做“人”,更要谨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子思

《中庸》继续分析,人为什么会常常偏离”中庸之道”呢?《中庸》的作者(子思)认为,主要是因为人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比如本文一开始说的例子,在怒不可遏时往往容易有过火的行为(所谓过火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兽性不同程度的发作),在冷静下来时却能遵循“中庸之道”行事,所以《中庸》将人头脑冷静的状态称之为“中”,这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人遇到该怒的事,不可能不发怒,发要发到恰到好处,要控制在一定的“度”内。还是一开始那个例子,一个小错误,批评他几句就算了,不要再打他,这就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相反,若是打了他,就是“失中违和”。

《中庸》非常强调“中”、“和”的重要性。人每天都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事,而且十之八九都是烦心事儿,能否正确处理这些事,决定着你做人能否成功,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所谓的正确处理,实际上就是遵循“中庸之道”来处理。相反,若有人不按“中庸之道”来处理,得到的评价必然是“这家伙简直不是人!”。而要想正确处理,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每件事都处理得体,不要被情绪控制。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要领。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然,位天地、育万物,那是上帝遵循“中庸之道”的结果,作为我们凡夫俗子,能把“人”做好,就很好了。

降龙伏虎

在所有的不良情绪中,愤怒是最难把握的。多少失中违和的事,都是在一怒之下做出来的。佛家讲“降龙伏虎”,“降龙”是克制自己的情欲,“伏虎”便是指制服怒气。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是一样,要时刻注意处理好自己愤怒的情绪,保持冷静的头脑,时时循“中庸之道”而为,这是我们人生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真正能碰到烦心事还能保持头脑冷静的人并不多,若真能做到,就是大本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