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如果你爱别人敬别人,别人一般也会爱你敬你,这是人与人交往的一般规律。
在《爱的语言——中国文化和非暴力沟通的结合》(简称《爱的语言》)一书中,作者阮胤华从“待人以爱以敬”开篇,向人娓娓道来何为爱的语言,如何用爱的语言,收获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阮胤华是《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的译者,其中《非暴力沟通》中文版自年出版后,目前销量已经超过万册,深受读者欢迎。
在探索和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同时,阮胤华也一直在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断从中得到指引。渐渐地,他转向传统文化立场,并倾向于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借鉴非暴力沟通。年,他整合了中国传统的爱敬之道和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提出了爱的语言沟通模式。
《爱的语言》书中的第一章,即清楚说明“爱的语言实现和谐的基础就是待人以爱以敬”。
关于《爱的语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部教授张莉莉这样评价:爱的语言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精神,从信仰到实操,全面支撑起了一套新的思维、话语、方法。继承、转化、融合、创新,这是年轻一代的力量,也是未来的希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爱的语言,阮胤华强调的是从中国传统智慧出发、融合中国文化与中国实际,“我们越是能够欣赏传统美德,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和谐”,“爱的语言不仅改善了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还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
传统文化的概念很大,阮胤华在书中从梁启超先生在《读书指南》中所讲到的“《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说起,追溯至南宋朱熹所提出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明确“四书”可以是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实践中,他也提到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谈孝,他引用《庄子·人间世》的话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就是说子女和父母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传统所强调的孝是体现对人性的尊重,而非束缚。观察当下一些子女与父母有隔阂或者矛盾的关系,事实上并不是子女不爱不孝父母,而是遇到了具体困难、不知如何是好。从内心讲,每个人都渴望与父母建立相亲相爱的关系。
爱的语言,正是从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帮助我们更加亲近自己的文化、学习借鉴非暴力沟通、掌握简明高效且易学易用的沟通原则,从而更好地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人、真诚准确地表达自己、化解与外界的矛盾,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如何实现和谐,《爱的语言》一书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思路,即通过待人以爱以敬,来实现互爱互敬的关系。这个思路要明确两个要点,一是爱和敬,对一个融洽的关系来说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爱一个人却不尊重他的意见,那被爱的人就会感到压抑。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敬而远之,那彼此的关系也就缺少温度。二是要把重心放在做好自己上,而不是要求别人如何对自己。
待人以爱以敬是爱的语言的核心。我们常说,言行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当你对某个人产生不满时,要克制情绪,表现出与内心相反的言行是比较困难的。相反,如果心存敬与爱,言行上实现和谐会更加容易。因此,无论是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就要从根处下功夫,把重心放在做好自己,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爱敬心。
如何培育爱敬心,自然地说出爱的语言,《爱的语言》一书中指出,除了考虑不同关系的特点、考虑双方实际情况,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