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翻译: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也未能做到,子未能事父,臣未能事君,弟未能事兄,友未能尽信。日常之行,日常之言,有所做不到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有所做得很过的地方,不敢不尽心改正。说话的时候要想到行动能不能做到,行动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所说的话,君子怎么不可以小心谨慎呢。
辨析:这里的君子之道有四,是讲达人之道中最经常遇到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只有这四个内容。但这四个内容已经包括了当时君子生活的大部分是无疑问的。这四个内容都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总结为四条,不是孔子做不到,也不是孔子谦虚,而是孔子未有机会去做啊,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推行仁政,教化弟子。所以这些话是说给身边的人听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做好这四条内容。
有余不敢尽,显然是对应有所不足不敢不勉的。一个不足,一个有余,其实就是过和不及,很多注解翻译显然是错误的有点离谱了。
需要说的是,孔子立己显然是做到了,只是达人有些事情是他无法做的,比如为臣之道,未有人用他如何去做,都不理他的仁政的,未有这个机会。还比如有弟子无有哥哥,如何事兄呢。
但一定是先立己才能达人。达人只能顺其自然,比如我讲国学,很多人其实是不同意我的观点的,我只能在留言中有的回复一两句,实在话不投机,我就不再说了,不能强迫人家同意的,各有造化因缘。但我该做的都做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翻译:君子总是安于自己的位置而行事,从来不抱怨不求愿外在的环境和人。有富贵,就以富贵行事,生活困苦,就以困苦的方式行事,生活在夷狄之地,就以夷狄的风俗行事,生于患难之境地,就以患难的方式行事,所以君子能做到随遇而安,不让外界影响自己的内心而安然自得,坦荡荡。君子在上位不会欺凌下位的人,在下位也不会攀附上位的人。做到正己,安于本分就无需求人,也不会怨恨他人。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能做到以不变而顺应命运的变化。小人就不是这样的,常常被情欲利益左右,冒着风险有种赌博的心态去求取利益地位名声。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射箭就好比君子之道,如果无有正中靶心的话,君子反而反省自身哪里出问题了。
辨析:这段话最好熟背。文字不但优美工整,而且蕴藏着人生中深刻的道理,也是智慧,对于任何一个走向工作岗位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最智慧的处世之道,但背后的所以然却不能不清楚。
素字用得很精准。素色,就是无色。用素是告诉大家要不打折扣的忠实的安于自己的本位。
位,在儒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礼和节都和位的关系逻辑紧密。尤其是在《周易》中,位贯穿着周易卦爻辞的每一个字词。任一个字词都和位有关。
需要清楚的是,位有大位宝位,也有节位。比如竹子,有一个根,那是最重要的一个位,上边的一节一节也是位。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家里是父亲,丈夫,在单位是同事,在路上是行人,开车是司机等等,这都是位。但最根本是人,这是基本出发点。君子之所以能素其位而行,无论富贵,贫贱,患难,还是颠簸流离,最根本的都是因为人那个宝位,大位,也就是中。比如文王的哥哥泰伯到了吴越这个地区,便也断发纹身,和当地的生活习俗并无区别,但他行中庸之道,所以当地很多人都尊重他,也创立了吴国这样一个国家。
所以说,人能素位而行,最重要的还是行中庸之道,这是根本的。但要行中庸之道,是要修身的,要先立己。要有定心定性的功夫,无有这个功夫,心性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被情欲利益左右的。
君子最重要的是正己,这是根本。正己再立己,让这个正存乎心中,时时持有,固执之。正己就是诚心正意行立己之道,最后孔子的话也是点出这样一个问题,要先求诸己。要把那个中,那个仁,那个道存养到自己的心中。这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