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华第一善书了凡四训13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作者写此书的本义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所以初定名为《训子文》,后因书中深含修身治世、重德载道之言,深受世人喜爱,故后被改名为《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从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全文语言平实,却字字良言,内涵深刻,发人深省。《了凡四训》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01、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所有的福泽,都离不开内心;只要能够从心出发,没有不能通达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感悟:

《论语》中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庸》里面说:“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

0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译文:

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去了,以后的所有,就像今天,刚出现。做到了如此,就相当于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

感悟:

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人无完人,如何改变自己呢?与其悔恨过去,不如从今朝做起。人过往的一切,不管是懒散怠慢,还是不思进取,都如昨日死,而今控制住自己的念头,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重生一个新的自我,的确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03、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译文:

土地污秽的地方才会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没有鱼虾。

感悟:

凡是污秽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谭》:“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日。”粪虫可谓是最脏的了,但可以生出蝉这种具有情操的昆虫,而腐烂的草也不干净,但却能生出带有点点亮光的萤火虫来。所以,往往污秽之处,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干净的地方,生物就很难生长。水很干净,鱼虾就会灭绝,这是自然规律。

04、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译文:

做好事要出于真心,而非弄虚作假,这样,一个善行就可以抵得过万善了。

感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做善事不在大小,而在于内心是否真诚。

05、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译文:

做人必须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进行改错。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如果一天没有进行改错,就少了一天进步的机会;天底下聪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却不肯静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就因为“顺应”这两个字而耽搁了自己一辈子。

感悟:

《亢仓子》中有的一句名言“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君子检点自身,随时反省,就好像常有过失一样。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会有“灯下黑”的时候,贤人因为性格宽容而不愿意揭人之短,小人因为有求于你而多有吹捧,亲戚因为爱护你故常顺从你的脾性。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产生完美的幻象。所以,自己更要时时反观自身,检视不足。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盛气;多一点自励,少一点自负;多一点忧患,少一点自满;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06、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译文:

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现在是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浅显不堪的念头。

感悟: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原因多半是因为人无远虑。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他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历史上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比如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体质很好,但若他过度消耗,不注意养生,那大病总有一天会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来就体质好,却当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样的爱惜身体,必定会益寿延年。

07、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

一个人有福泽的话只要观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一个人将有祸患,那么看他做的坏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现在想一个人有福泽的话只要观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一个人将有祸患,那么看他做的坏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现在想要得到福泽避开祸患,先别说做什么好事,先从改变错误开始。

感悟: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不在有无过错,而在能否改过。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能改过,是一种至高的善,是最大的美德。

08、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译文:

但凡改正错误的人,首先,要有羞耻之心。想一下,古代那些圣贤之人,跟我一样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他们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在尘世间的私情耽搁太久,偷偷做些违反道义的事情,自以为无人知晓,还一脸无愧的样子。慢慢地就沦落成了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羞耻的事了。

感悟: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犯过错之后引起我们良心不安的,正是羞耻心。只有发羞耻心的人,才能一步一步走进杰出之士的行列。

09、但改过者,第二,要发畏心。闲居之地,指示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直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译文:

改过还需要有恐惧心理。我们虽然做得隐秘,还通过文辞进行修饰,但是心里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自己是没法骗过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么就毫无价值了,怎么能不恐惧呢?

感悟:

如果说羞耻心告诉我们的是“应该这样做”,那么敬畏心告诉我们的是“必须这样做”。即使我们犯的过错十分微小,但只要它做了出来,必然对社会、对你周边的朋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许微不足道,但足以减损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好口碑需要慢慢积累,坏口碑却能在一瞬间摧毁你辛苦积累的形象。这正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效果。对自己而言,知小过而不改,则会养成“积非成是”的习惯,久而久之,你会不知不觉变成你不想成为的那种人,那种蝇营狗苟、得过且过的人。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戒慎恐惧的事吗?

10、但改过者,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

改过要发勇猛心。人们不肯改过,多半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肯向前;我们要鼓舞振作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对于小的过恶,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对于大的过恶,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样,要快速斩断,没有丝毫的停滞,这就是为什么风行雷厉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感悟:

耻心和畏心,主要作用是引导改过的心理变化;而勇心,则是将改过的决意实现出来的关键。朱光潜说:“超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改过之路,正是抵抗力最大的路。人的天性有懒惰的部分,也有奋发的部分。要想奋发的部分超过懒惰的部分,需要莫大的勇气。“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要发挥勇心之大作用,就要从速改正,今日事今日毕,今日过今日改,一鼓作气。

11、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译文:

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感悟:

生气,就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对于一个反求自身的人来说,外界的毁谤虽然很多,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历练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不会抱怨,反而会生出感恩心,因为正是这种毁谤为他提供了历事练心的地方,他又怎么会生气呢?

12、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译文:

什么叫从心改正过错呢?过错虽然千端万绪,但归纳起来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内心不妄动,过错又如何产生呢?

感悟:

从心改过,也是最难达到的改过境界。过错,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所犯的过错也不同,但归根到底,总不出心性二字。一切过错,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则必然从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动,邪念就不会起来,过错也就不会产生了。

13、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行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译文:

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掩盖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来彰显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华与技能来困扰他人。收敛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虚怀若谷;看到别人的过失,帮着包容掩盖。一来,可以让他自己反省修改过错,一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见到他人稍微有些长处可取,善事可标,就要向他们学习,并要交口称赞,广为他人传播。

感悟:

内敛是一种德行,炫耀是败德,败德则损福。从事上讲,内敛的人,受人尊敬,让人觉得有涵养;炫耀容易与人结怨,为人们所忌。所以,中国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没有“炫耀自夸”的学问。看到别人有过失了,有错误了,给人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成全别人,这是功德之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