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新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继尧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尧舜并称。舜从社会底层做起,当过农夫、陶工、渔夫,而之所以成为最高领袖,是因为他有优秀品格、高超智慧和出色才能。

舜喜好“问”与“察”。问谁?一问手下,二问民众。问什么?一问事实,二问问题。察,是审察、辨析。迩言,是“浅近或身边亲近者的话”(《古汉语大词典》)。可以肯定,舜对他人之言分析判断之际,内心会有臧否和取舍。舜否定其中的错误意见,但他不予公开,不加批评;采纳其中的正确意见,并且竭力褒扬。而后,舜在掌握两种或多种不同主张的基础上,分别吸取有益部分,进行综合,找到最妥当、最合适的方法,付诸领导民众的实践之中。这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孔子赞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可以说是有大智慧啊!

《孟子·公孙丑上》亦有一段赞语:“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舜心有大善,虚怀若谷,乐于学习和采纳他人之优长,善于团结他人,偕同他人一起行善。

相形之下,孔子的论点更深刻,主要体现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事物皆有两面性或多面性,问题皆有两种解决办法或多种解决办法。认识复杂事物,解决烦难问题,要全面,要辩证,要灵活,不能片面化、简单化,按孟子说法是不能“执一”。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致力于一种认识和一种办法,那就有害了。(亦有他解:否定、批判不同意见,一定会有后遗症。)关于“两端”,还有一个小故事。孔子曾自嘲“无知”,说有个粗浅之人问一个问题,自己答不上来,后来“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推敲问题的正反、前后、表里两端还是没有答案。(亦有他解:推敲问题的两端才找到答案。)

后人把孔子赞扬舜的话简化为“执两用中”,作为对中庸之道的精简概括。其作用与“无过无不及”相当。

理解“执两用中”,本文以生活用水为例,作浅显说明。首先,知道水有两端,一端是零摄氏度的水(然后固化为冰),一端是一百摄氏度的水(然后气化为汽)。其次,了解如何使用不同温度的水。用水一定是根据客观需要,灵活地变化。如炎热夏天将西瓜吊入深水井冷浸,水温四五摄氏度至七八摄氏度不等。如洗羊绒衫宜用温水,三十摄氏度上下。如泡澡要用热水,四十摄氏度左右。如冲茶必用高温水,而同是冲茶,水温要求亦不同,龙井、碧螺春是八十摄氏度,乌龙茶、铁观音是沸水。如此等等。种种不同的用水方法,其中的道理就是“执两用中”。

中,不是数学和物理的中间、一半、百分之五十,而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意在中正、不偏、适度、恰当。批判中庸之道是折中主义的人,实际并不懂得到底何为中庸之道。不过,鉴于“执两用中”极其复杂,很难把握,所以境界不达标、智慧不超群、原则不坚定的人,会动辄陷入模棱两可、是非不辨。这,是不得不令人警惕的。

朱熹有一点真知灼见:“两端未是不中。”中庸包括两端,在特定条件下“走极端”也属于中庸。比如,对毫无人性的法西斯,就不要再一分为二了。比如,只有用极端方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就不要再做其他选择了。以讲原则的前提,一切以客观需要和客观效果来衡量。(白子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