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很熟!
-不好意思,我不这么认为。
人们对彼此的感觉,好像并无法真正达成共识。
-我只是开个玩笑。
-可我并不觉得好笑!
大家对于语言的理解、表达的尺度,也常并不在同一个心理承受级别。
-你能接受吗?-能。-你怎么能接受呢?!
-你能接受吗?-不能。-为什么这都不能接受?!
-你觉得这苹果甜吗?-甜。-啊?这怎么能叫甜呢?!
-你觉得这桔子酸吗?-不酸。-啊?这明明很酸啊!
很多人对你的态度有疑问,不在于你的态度是什么,或是客观上它是否成立。而是在于你和他的态度不一样。
边界感,是让自己不拧巴的舒适度。
边界的建立,其实是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的强化,更是自我保护的途径之一。边界的建立,对别人,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原则的说明、相处模式的磋商,以及关系的稳固。
该表现得没有距离的时候,你非要把距离拉那么远。该有点距离的时候,你又非要跟人家行贴面礼。
你把老板当兄弟,也要看他愿不愿意。
身份定位要清晰,做人做事要分寸。不清晰,越了分寸,便是自我认知不清,能不能容忍你的“越界”全看老板的胸襟。就像商品没有准确的定位,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过分热情和较好人缘之间并无正相关的关系。反而,当朋友想独处的时候,我不打扰,才是最大的体贴与善意。
强扭的瓜不甜,就尊重彼此,没必要强行踏入对方心里边界。是非好坏,大不了交给时间,人生前行途上会让你们各自买单。
我们怕拒绝别人,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善良,不想让对方尴尬或难过。可委屈自己感受的结果是耽误双方的时间,误给对方我们也许会接受的错觉。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连法律文件上都会强调“真实意识表示”,意思是指行为人表示于外的意思与其内心真意相一致。平常职场与生活中的我们,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珍惜真实意愿表达的权利,与其浪费时间、浪费期望,不如sayno(说不)。第一次说,可能会不习惯,没关系,多说几次,你就会觉得非常爽——不需压抑,勇敢释放真实意愿的快感。
愤怒、恐惧、焦虑、失望、嫉妒、自卑、抱怨……过去常有人劝解我们要消除负面情绪,可却少有人劝我们:正视他们。
情绪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与人共生的。我们懂得情绪,才能利用情绪的力量,做情绪的主人。
-生活中总是这样,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也不得不和不同价值观的人有所交集,难道必须接受这样的无奈吗?
-恐怕是的。未必接受,但得承认。
边界感并不是让大家彼此进水不犯河水,而是在感知周遭的过程中,找到让自己最舒服、和周遭最舒适的相处模式。其实,越有边界感,越自由。
敏感在于你对于人性的洞察,敏感带来的好与不好取决于你洞察力的准确与否。而你的反应,是基于敏感让你感知到的信息,结合你自身的修养和特点做出的。
正因为对人事物的敏感,让我们掌握与人相处的边界感,也使我们拥有更大空间的自由度。
没走过别人的路,就别评价别人的态度。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与兴趣,去了解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资格去推断与评判。如果我不了解表象背后的动机,边界感告诉我:别妄下判定。
人和人之间,互相是镜子,跨越羞耻感,才能更好地维护彼此的边界。客观地反观他人眼中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内心也会发出他人的声音。我们在拼拼凑凑中,找到自己。
以无数细节串起的量变产生质变,这就是意识对塑造个性的作用。
如果一定要说我是什么人格,那我应该就是“Problem-Solution”人格,遇到问题就解决,中间没有废话。
我们接受世界多元,包容和理解“不同”,这是拥有高接受度者应该有的修为。当然,在我们能选择的时候,还是会自然而然地和那些同类混在一起,这是天性,就像下课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跑到平时经常玩在一块的同学身边度过那短暂10分钟,因为同类让心舒服。
既然有同类,自然有非同类。有志同道合,也有对牛弹琴。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也有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要允许他人不理解你。
有的时候,人就是被认同感支配。拥有良师益友,是多幸运的事。
生活就是,有时你冷了,别人正好为你披上外套,可始终,你得把外套还给人家,独自走自己的路,所以,不必贪恋那一时的温度。
人这一生,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旅程。往来都是过客,沿途皆是风景。
你可以谦虚低调中庸之道,那是你的自由;你可以张扬高调爱听赞歌,那是你的自由。但是,请不要拿你的自由来要求我,让我不自由。
每个人都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你又何必非要通过别人的掌声来掂量自己的分量?
淡定,就是有时你得把一切当风景看。
刹车比喇叭重要,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职场中人,越有分寸,越受敬重。
谁的身后没有跟着一串绯闻?若没有,要么就是太无威胁感,要么就是太无存在感。
“努力”这两个字履行得比别人晚,“成功”这两个字又期待得比别人早。总而言之两个字:浮躁。
要让其他人同意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必须先有理有据地说服他。
世上并不是时时需要真相。
对付小人最好的手段就是自己做事坦荡荡。
人要始终保持竞争力,才能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具备谈判力。
和让自己舒服自在的一切在一起,也要让自己有能力可以做这样的选择。
不要在那些显然无法契合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舍掉所谓的“人脉”。
嫉妒既可以是毒药,也可以是良方,看你怎么消化它。
这世界,本来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一场游戏。
问题带来情绪,可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权利,但并没有传染得周围的人都不开心的权利。
对于处事,开始前,尽量计划周全做到最好,而结束后,对无法挽回的结果,最该做的,却是——闭嘴、放掉。
错失许多“有价值”的体验,是因为没有能力去高效搞定那些“低价值”的事。每个人的时间都只有一份,用什么事占据它,决定了你最终身处的位置。
在你可以选择善良和不善良的时候,选择善良,那是风范。有些人没得选,他只能善良,要不然更没有活路,因为他没有作恶的能力和本钱。
我们常常努力消除悲伤,但有没有想过“悲伤”的感受,它为你而来,饱含你的情绪,想拥抱你,你却一直挣脱,它该多难过啊。我就不一样了,我和我的快乐、我的悲伤,一直和平相处,快乐朝天,悲伤朝地,我就静静地看着它们互拜。
可以在乎,但别太在意。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
现在,越来越成熟,渐渐对别人的生活从本质上不关心,也越来越懂“道理”,不干预他人在自己人生路上要做的选择。
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阿谀谄媚,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冷眼不屑,这是普通人。
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淡然对话,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谦逊有礼,这是聪明人。
社会上大部分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可在我看来,反一反才“正聪明”。
予人什么东西最让人难忘?——给他,他所缺的。
不要和无谓的人周旋,尤其是和闲人。
生活不靠谱,我们要自主。三分才气,七分努力,成就人生逆袭。
最好的正能量,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然后别人看到你的生活就充满动力。
如果你迟迟无法突破发展的瓶颈,也许是有哪些关键的、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缺点正阻碍着你,又也许你本身的某些特质就是阻碍因素。前者,以人为镜;后者,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的反面,走出边界,用新的你去实现发展。
人是多层次的。看到人的一面,就盖棺定论,恐怕太过浅薄了。人也是善恶、真伪、美丑的综合体,所谓人性的弱点,世上没有人%精纯的“真善美”,一切都是相对论。克服了私欲或邪念,代表有过私欲或邪念;说过善意的谎言,代表说过谎言;美丑的标准更是因人而异。
我曾经设想过许多努力过后的欣喜结果,然后为了达成那个结果付诸行动,最后得到的可能只是当初期待的成效的1/3。可进步就是如此啊,若是付出分就获得分的成果,这样的等式太单一,也不是世界的意义吧。付出分,收获30分,至少是给思考与行动者的奖励。
“知行合一”的精髓不是说到做到,而是你的行为符合你内心的价值判断。很多人犯的问题都是:明明知道这个更重要,但花越多的时间在那件事上。
你的力量,是由你走过的路决定的。曾经只见过晴天,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让你不知所措。经历过一次电闪雷鸣,你就知道那死不了人,下一次打雷的时候,你还能走过去抱起被吓坏的狗狗,安慰她别怕。
有智慧的无畏,应该是基于敬畏之心的。
鼓励别人是不需要成本的,但阻止别人需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别人可以怎么对待自己,才是合理的、对自己来说安全的、被自己内心允许的。这种在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和舒适度,就是“人的边界”。成年人的情商在于,认知并且接受:边界的存在,分寸感是让大家都不拧巴的舒适度。懂人,懂事,懂规则。
30岁,我积累了并持续去积累能力、智慧、财富。更理解别人、更理解自己、更理解人与我之间的边界感。懂人,懂事,懂规则。更有底气,更加无畏,更为专注:我是谁、我想去哪里、我凭什么去。
许多人常常会忘记:人是会变的,甚至可能脱胎换骨。我们总说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怎么不能接受人是会改变的呢?
一个人过去喜欢这件事,但是经过成长或者很多原因,可能不喜欢了。别人翻出来就说:你看他十年前说过这个话,他就是个反派。“不允许”人会改变,或者说,接受不了人是会变的,挺可怕。仿佛不接受世界是动态变化的。
选择乘风破浪,是因为,我们相信:一切是可以改变的,会变好的。蝴蝶效应,发生在每一次的行动之后。
“无畏”就是:想明白我是谁、我想去哪里、我凭什么去。然后,无所畏惧人言,自由生长。
如果生命中有可信任的强者愿意指点你,那当然幸运。他们能让你少走一点弯路,前提是,你得听。我亲身发现:许多事,就算“认知”了还是不能“理解”的,要经历的当下才会明白。但信任的前辈的建议,我会听。不是听着照做,而是听进去纳入思考。等遇到了,我就“听懂了”。
很多人,要么没有勇气改变,要么好不容易决心改变却自以为是、听不进建议、想到一出是一出,往“逻辑不闭环”的方向飞奔纵使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南辕北辙。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你看到的,不是世界的全部。
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世界上存不存在一定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
世界上存不存在只有一种解决方案的问题?
上述,我的答案都是否。
凡事,一定都有办法,如果没有,那是你还没找到。
思维方式真的太重要了。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不同的心态,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达到了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常说的: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成功打怪。
把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即可。“结果”只不过是所有的“经过”的最终反映罢了。
冥冥之中都有记录,最终反映在结局里。一切巧合,皆是注定。
畅销书作家童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