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肖战一起读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资讯诞生,至圣先师孔子曾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没错,当我们还在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时,生活周遭早已弥漫着更新的知识了。
阅读是最实际的能力,是所有学习的基础,也是获取知识中最基本也最简便的一种行为。
阅读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更综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工作,包括从文字中学得意义、从文章中获得技巧、从体会中习得审美感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因此可以说,阅读是每个人一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所有学习的基础。无论我们年龄多大,都应该立即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
人类借着阅读了解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跨越时空限制的文明与文化;也借着阅读,吸收他人的智慧、美德,因而提升了个人素质;更通过阅读,与全世界接轨,并获得许多无形的知心好友,发觉自己的许多心情故事。
正因如此,才有这样的话:
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说;但我们为文明人,却是因为我们能读。——罗伯特·帕克
孔子剧照“阅读”,不只是观看、赏玩,还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经验汇兑”
说白了,阅读,就是将书籍的内容看懂、读懂。然而,光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两个头脑的理智的转换,是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流。”
何谓“阅”?“阅”字有广狭两义之分。
《辞源》注释:“阅,观览也。”而《辞海》也注释:“阅,省视也。”简而言之,“阅”就是“看”,就是要用眼睛仔细观看事物并视察出其意义,这是就狭义来说的。
而广义的“阅”,依许慎《说文解字》:“阅,具数于门中也。”可知“阅”的本义,是供置军实、车马以供点数、检阅,后来引申为“阅历”、“积其功”之义。
“阅历”是“阅”的过程,唯有广泛的“阅历”,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人格等方面之“功”。
那么,这里的“阅”就不只是单纯的观看、视察而已,更包括一个人长久以来于广大空间中所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全部事件,并将这些经验积累储存在记忆之中。
许慎与《说文解字》何谓“读”?许慎《说文解字》:“读,籀书也。”亦即“阅读书籍”。
“阅读书籍”不是只有用眼睛观看,还要在心中推想,用大脑思考,所以有言曰:“抽绎其意蕴至于无穷”,读者从阅读的书籍中,判断出字句的意义,并推绎当中最深的蕴含与作者写作的初衷,才能谓之“读”。
把“阅”与“读”合而为一后就是“阅读”。
所谓“阅读”,就是“阅览”与“诵读”两个动作行为的有机组合。阅览、观察事物的表象,或朗读,或默读,深入理解其意蕴,赏玩其情志,以增进个人的知识技能,提升修养及品德。
《语言心理学》一书则对“阅读”作这样的解释:
阅读:通过视觉器官接收文字符号的信息,再经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其意义。
因此,“阅读”不只是观看、赏玩,而是读者运用智力带动技能,从读物中吸收知识、获得信息、汲取营养的过程;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经验的“汇兑”。其基本运作过程是:
由于现今信息发达,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及网络无远弗届,阅读不再仅限于“书籍”而已,还包含图像、影音及特殊符号等。
“阅读”的材料已经打破了过往的认知,因此,凡是经过读者自身大脑探测思考、提取加工、转化内化,达到理解的目的者,皆可作为“阅读”的材料。
中国的“阅读”模式
在我国有文字以来,就已经展开阅读的活动了。而有关阅读的理论其实相当丰富,可惜多为经验的叙述,未成为系统性的专门理论。
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可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阅读论点。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论述了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博学至笃行的过程虽然是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可说是阅读的过程。
一开始读书时,须先广泛地阅读,熟读精思后,发现问题所在而有所疑惑,经过自己缜密的思维判断后,就能明白分辨其中蕴含的义理,并将之内化为知识,再亲自力行实践。
孔子关于阅读的五个步骤,彼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正好对阅读的过程做了精辟的概括。
孔子剧照孟子继承儒家学说,发扬孔子的思想。在《孟子万章》中曾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所谓“意”,就是读者通过自己的学识、经验、能力,将书籍内容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解。
而“逆”,则是读者用各种阅读的方法从事书籍阅读的过程。
至于“志”,就是追求作者寄托于书籍的志,是阅读的终极目的,亦即通过书籍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意,体悟大自然的人情事物,以陶冶自身道德情操。
“以意逆志”即在阅读中用读者的意思去推求读物的意义,展示了阅读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孟子的阅读方法,为中国奠定了阅读理论的基础和模式。
不得不提的,还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历来被视为文学批评的专著,其实就其五十篇的内容来看,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阅读与写作理论的巨著,特别是《知音》篇。
《知音》篇首先提出“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批文以入情”、“先标六观”、“深识鉴奥”、“欢然内怿”、“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主张,全面而精到的说明,开我国阅读、鉴赏、批评理论之先河,可说是中国古代阅读学理论的杰出专著。
《文心雕龙》西方的“阅读”策略
为了帮助读者更容易去理解书籍的内容,许多西方研究者提出了阅读的方法。
沙慕尔(Samuels)认为阅读者阅读技巧日渐流畅之后,他们的理解力会随之增进。因此,阅读者需要知道“如何”使用阅读策略。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阅读策略呢?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曾将阅读分为两个步骤:
阅读的第一步,在尽可能理解的基础上去获取印象。阅读的第二步,对纷繁众多的印象进行评判与比较,将每一本书与其同一类书中的上乘之作做比较。
而伍尔芙认为第二步骤需要极大的想象力、洞察力与学识,此阶段的阅读并不容易,但却是从一本书中能否获得全部乐趣的重要进程。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对于我们而言,如何判别上乘之作,并将每一本书与之作比较呢?这就要通过“阅读策略”才能达成了。
中国人论读书有所谓“三到”、“四到”、“六到”之说,只是这些说法大多是口头书面语言,并未形成完善的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家们早就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发明设计了许多阅读策略。
如“四层次阅读法”。此法为卡维尔(Carver)提出,这四个层次分别为:
首先,将文字“解码”,并决定其在句子中的意义;其次,将个别字的意义联合起来,以完全了解句子:再次,了解段落和段落中隐含的主旨,以及原因与结果、假设、证明、含义、隐藏的结论,以及与主旨相关但暂时离题的观念;最后,评价各种观念,包括逻辑、证明、真实性与价值判断等问题。
前两种层次,是基本的阅读技巧;后两种层次,则是推理及阅读理解的历程。
又如“阅读前中后”三阶段策略。
阅读前,学习与书籍有关的背景知识,并分析关键概念,预测书籍内容,建立阅读目标。
阅读中,在每一阅读阶段结束后问自己一个问题,重读文中不熟的部分,最好能够找到作者的写作心态与形态。
阅读后,运用自己提出的问题检视对书籍理解的程度,评估所得的信息,最后进行重点摘要,并重读某些具有特殊观点的部分。
《四时读书图》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化丰富多元,而这些知识绝大部分储藏于书籍之中。若要对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制度、风俗,乃至人情、事理有所了解,更需要阅读书籍了。
正所谓“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阅读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完成,是“自己”的事,理应无时无刻抓住机会“读书”。
在有限的读书时间中,我们更应该优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一开始,练习阅读策略当然是艰辛的,但是当我们熟练后,渐渐就会“爱读”;
当书籍的阅读量变大,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就转变成“会读”,知道如何进行信息的加工、筛选,转化和吸收成为自己的新知识;
当我们懂得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就能“善读”,并知道如何“质疑问难”和“批判辨别”,从而提高阅读的层次;
最后当我们能理解书籍作者的内涵和情意,受到启发和感悟后,自然就能进到“乐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