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4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全文密集

《中庸》第四章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注释:

道:这里指的是中庸之道。行:践行,实行。知(zhì)者:即智者,智力超群的人,与愚笨的人相对。知同“智”。明:彰显,彰明。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那些不贤或者品行低劣之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够实行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聪明的人往往自以为是,结果经常做事做过了头;而愚笨的人却经常因为智力有所不及,而不能够理解它,做事情达不到要求。中庸之道不能够彰显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贤能的人做事情做得太过了,这是不对的;而不贤的人做事情又往往做不到位,这也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人每天都要吃吃喝喝,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01智者过,愚者不及

中庸之道不行于世,使得孔子感到十分凄凉和无奈,他在感慨的同时,也开始追问其原因,经过一番思索,他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慢慢衰落,如果从人自身的角度上来看,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智者过,愚者不及。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太多太多的“聪明人”,他们在别人面前处处想要表现自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他们不认可任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不接受其他人好心的劝告和批评。这样的人自以为是,处处要显现出自己高别人一等,想要寻求一种鹤立鸡群般的虚荣心的满足。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他们往往画蛇添足,做事情做过了头,过分地卖弄自己所谓的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事物的发展趋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让自己陷入了不利地位。

这些人智力过人,然而,他们为什么以悲剧的下场告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奉行中庸之道,不懂得把中庸之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法则。他们不知道,中庸之道要求人的聪明才智要自然而然地发挥和运用,而不是故意去显示流露,要求一切行为都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不要盲目行事,事情要做到恰到好处。要记住,聪明是为了留给自己用的,而不是要显示给别人看的。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奉行中庸之道的法则,掌握好适度原则,免得造成过犹不及的悔恨。“聪明人”做不到中庸,那么,是不是愚笨的人就可以做到中庸了呢?他们做事情绝不会过了头,肯定会循规蹈矩,不会画蛇添足。

孔子认为,这些人一样不会达到中庸之道,因为“愚者不及”。他们虽然不会像聪明人那样过分行事,但是由于他们的智力有所不及,所以无法达到中庸之道的至高境界和人生层次。如果把中庸定格为一个点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往往做事太过分,走得太远,偏离了中庸这一点,到了点的右边;愚笨之人虽然不会越过中庸之点而到达右边,也永远无法把自己定位在这一智慧之点上,他们永远只能在这一点的左边,这一智慧之点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是秉持中正,无过而无不及,或左或右,或过或不及,都偏离了中庸之道。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之中,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已经被植入了我们的无意识领域,它根深蒂固地左右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可是,这种判断往往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思维定式就是:在左与右之间,在进与退之间,没有中间地带,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行得通,不允许有别的选择。就如同我们做一道选择题一样,只有A和B两个选项,其他都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他们不知道,在左和右中间,还有一个中间位置,在进和退中间,还有一个平衡之点,并且,这正是中庸之道所秉持和坚守的一点,这一点,是充满了人生智慧和深刻哲理的一点。

可悲的是,一些人被这种非左即右、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所禁锢,很少想到还有一个“第三空间”的存在,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而这条路,就是秉持中庸之道,它才是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的正确选择。聪明之人太“聪明”了,愚笨之人的智慧又达不到。看来,孔子的担忧不无道理。

(1)东郭先生的启示——中庸“做人”

孔子认为,中庸难以在世间施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智者过,而愚者无不及。这话很有道理。愚笨的人做事情没有法度,行动莽撞不计后果,不懂得恪守中庸的处世标准,而聪明的人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精于谋划、算计,往往对于中庸不屑一顾,但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明代马中锡在他的《中山狼传》记述了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对后世很有启发。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羽箭如流星射中了狼的前腿。狼号叫着逃跑,赵简子驱赶着马车穷追不舍。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赶着驮有书简的毛驴经过。原来,他打算到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辨认道路的时候,一只狼突然蹿了出来。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您的那个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见赵简子的人马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宗旨以兼爱为本,我又怎么能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让狼藏在袋子里。狼见追兵逼近,忙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自己的四只脚再装。东郭先生扎紧袋口,将其放在驴背上,退避到路旁,等待赵简子的人马过去。不一会儿,赵简子到来,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方向。东郭先生自是说没看见。

赵简子大怒,挥剑斩断了车辕,警告说:“谁敢隐瞒狼的方向,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人常说岔道多了连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狼呢?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知道狼凶残狠毒。您能除掉它,我本就应当效劳,又怎么会隐藏狼的行踪呢?”赵简子听了,无言以对,调转车头就走了。

赵简子带领人马离开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东郭先生放出了狼,解去狼脚爪的束缚。

狼一获得自由,便改口说:“刚才亏您救了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先生以仁爱为本,为什么不把身体送给我吃呢?”说着它就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东郭先生急中生智,对狼说:“按照民间的规矩,有了疑问必定询问三位老先生。现在我们也去询问三个老人。如果他们都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

狼高兴地答应了,与他一起向前走去。可是路上没人。狼很饿,就逼迫东郭先生去问杏树。

老杏树说:“老农种我,只花费了一颗杏核。二十年来,老农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虽然我功劳很大,可是我年纪大了,他们就要砍倒我,卖到木匠铺换钱。你对狼有什么功德,它为什么不能吃你?”狼听了便龇牙咧嘴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责备狼不守盟约。

恰在这时,又看见了一头耕牛。狼又逼着东郭先生去问耕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们却想着杀我,用我的皮做皮革,吃我的肉。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这话又嚣张起来。

这时,来了一位扛着锄头的白头发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责备狼忘恩负义。狼狡辩说,东郭先生用绳索绑住他的手脚,用诗书压住它,明显是想闷死他。老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如果真像你所说,他确实有谋害你的意思,你就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听了这话,就让东郭先生重新缚住自己的手脚,装进了袋子里。这时,老人立即与东郭先生一起用锄头将它打死了。

东郭先生未免迂腐得可笑,墨家虽然是以兼爱为宗旨,但对于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实在不该有丝毫的怜悯。东郭先生看似聪明的举动,却给自己留下后患,不能不令人深思。这样的人,做事情不懂中庸之道,强出头,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强,自作聪明,然而看似聪明的举动,常常使得自己陷入囹圄,进退维谷。

人生在世,最忌讳的就是小聪明,但很多人偏偏要自作聪明。殊不知一个时时处处事事显露精明的人,往往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情,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那些懂得进退、做事情懂得变通,却又不超出原则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2)聪明过头的八阿哥胤禩——中庸“政道”

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了夺取嫡位,各施手段,同室操戈,上演了骨肉相残的惨剧。在这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中,最终以四皇子胤禛胜利而告终。而聪明贤达、在众臣心目中最有威望的八皇子胤禩却屡屡失意,最终惨遭迫害而死。胤禩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由于他没有遵循中庸之道的缘故。在封建王朝,作为臣子的要懂得进退,很多时候臣子威望越高,越有才能,也越招人妒忌。胤禩正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才招致大祸。

胤禩为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由于他的母亲出身辛者库,所以少年时在众兄弟子侄间颇受冷遇。这段经历对他日后有着较深的影响。胤禩自幼聪慧,且通晓世故,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17岁时,他被康熙封为贝勒,为所封贝勒中年纪最小之人。后更受恩宠,多次受康熙指派,与皇兄一起处理朝中事务。

或许是由于幼年时受到冷遇的缘故,胤禩年长后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处理政务方面,他老到干练,几件大事都办得有声有色,受到康熙的嘉奖。在人际关系方面,胤禩也广有善缘。在诸皇子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也相交甚欢,人称“八贤王”。这样,胤禩虽无结党之名,却有结党之实,胤禩在朝中影响力剧增。

康熙四十七年(年),皇太子胤礽被废,诸皇子对皇位的争夺空前激烈起来。皇长子胤禔认为太子被废,康熙必然立长,于是积极活动。胤禩这个时候也被康熙委以重任管理内务府,取代了原先掌管内务府的皇太子胤礽的亲信凌普。内务府是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承办皇室衣、食、住、行等事务,地位特殊,必须由皇帝信得过的人来管理。所以,康熙将这个位子交给胤禩管理,就表明他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已经迅速提高了。

胤禩执掌内务府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内务府总管凌普一案。凌普追随皇太子,向来与胤禩不和。胤禩对于这名昔日的对手非但没有严加惩处,反而打算从宽、从轻处理。这一举动大出康熙的意料。精明的康熙对此非常敏感,立即意思到胤禩想收买人心。康熙心中顿生警惕,对胤禩也逐渐变得不满。

皇长子胤禔争夺嫡位,得到了胤禩等人的支持。胤禩等人认为,皇太子被废,胤禔作为皇长子将来继承大统,必然是十拿九稳之事。不料,胤禔行为不端,野心勃勃,招致康熙的反感。胤礽被废后,康熙召集大臣议定胤礽之罪,胤禔即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身为兄长,胤禔居然迫不及待地要杀死自己的兄弟胤礽,这让康熙颇为寒心。康熙明确告诉众臣及诸皇子自己没有立胤禔为皇太子的想法,还说“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胤禔见自己希望已经落空了,权衡一番后,便向康熙推荐胤禩,称:“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这番言论惹得康熙大怒。不久,相士张明德被拘禁斩杀。而康熙认为胤禩有希冀大宝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诸皇子争斗,令康熙疲惫不堪,于是他有了重新启用胤礽的打算。他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时常召见他,在与大臣的言谈中,也常常流露出重新立胤礽之意。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康熙就召集满汉文武大臣,让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康熙本意是只要有人重新举荐胤礽,就将他复立为太子。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朝中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这令康熙大为意外,越发认定了胤禩结党,对帝位有觊觎之意。

胤禩失去帝心,被康熙认定“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称胤禩“屡结人心,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胤禩遭此重创,深受打击,从此不愿见人。后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胤禩一党对于雍正心怀芥蒂,遂利用职务之便,给雍正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雍正命令胤禩主持康熙的葬礼。胤禩便提出要节省开销,要求减少运送康熙梓宫夫役人数。皇考梓宫运往山陵,定例用夫役两万名。胤禩却向皇帝上奏,请求核减一半。他还改在陵寝当地采办建陵红土,用一些粗劣的材料制作大典所用的器物等,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使得雍正背上了“不敬”之名。

此外,胤禩继续结党,笼络大臣,工部侍郎岳周拖欠了应缴的钱粮,胤禩慷慨解囊,代他缴纳。雍正对于胤禩的这些小动作不能容忍,在巩固政权后,就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不久,胤禩病死。

所谓中庸,是既没有过,也无不及。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胤禩聪明贤达,本是角逐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然而他为了营造“贤王”的名声,广施恩惠,笼络大臣,结果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最终与帝位失之交臂。当雍正继位后,一切已成定局,胤禩身为臣子,却逞一己之私,玩弄手段,让雍正蒙上污点,结果可想而知。

(3)奥斯伯乐:计算机业的流星——中庸“商道”

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企业家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中庸的处世法则行事,尊重现实,坚持稳健的发展策略,就能够获得成功。反之,如果企业家不客户观现实,盲目扩张,往往会遭到失败。亚当·奥斯伯乐一度被人们视为计算机的行业巨星,却因为盲目自信,最终如星陨落。

亚当·奥斯伯乐出生于泰国,父亲是一个英国教授。他的童年是在印度度过的。22岁那年,奥斯伯乐拿到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很顺利地进入加州的谢尔发展公司工作。不久,他就辞职离开了谢尔公司。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行业悄然兴起,计算机市场越来越兴旺,这吸引了奥斯伯乐。他创办了自己的计算机咨询公司,并撰写了很多关于计算机方面的文章。奥斯伯乐逐渐在计算机行业中崭露头角,他的头像经常出现在各大杂志、报刊上。他还在《时代》杂志上,开辟了一个计算机专栏,并出版了多本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其中《微机介绍》一书,更是风靡全球。

年,奥斯伯乐成立了奥斯伯乐计算机公司。当时,奥斯伯乐注意到在计算机市场,计算机生产商不重视市场需求,只知道一味提高价格。对于这种现象,奥斯伯乐表示出了极大不满,并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也因为这样,他惹恼了一些当地的计算机生产商。奥斯伯乐决定制造销售一种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很多的个人计算机,这个决定引起了众人的嘲讽。面对着众人的怀疑,奥斯伯乐决心在当年7月份之前生出第一批产品,以证明自己并非说说而已。

7月,奥斯伯乐计算机公司如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奥斯伯乐一号”。这是种便携式计算机,是公司设计师李·费尔森施泰因根据奥斯伯乐的理念设计出来的。这种计算机简易、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奥斯伯乐相信,这种计算机投入市场定然会引起世人的瞩目。

奥斯伯乐将产品价格定为美元,这比其他计算机低几百美元。之所以把价格定得这么低,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低收入客户。但价格如此低廉,在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就无法和市场上的某些高端计算机相媲美。该型计算机屏幕很小,不到5寸,也没有彩色显示功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奥斯伯乐的信心。在旧金山举办的西海岸计算机商贸会上,奥斯伯乐花了相当一笔钱进行展销,隆重地向人们推出了“奥斯伯乐一号”计算机,并吸引了众多的客户。

不出奥斯伯乐所料,“奥斯伯乐一号”很快成为抢手货。到年年底,公司的销售额就超过了万美元。次年,奥斯伯乐与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零售商签订了合同,此举一下将经销店数目扩大了两倍。到年年底,销售额便超过了1亿美元。年,大约家零售商店里摆上了奥斯伯乐的便携式产品,这当中包括计算机世界销售网、施乐的商店、西尔斯的商业中心以及其他综合商店等。此外,公司还增加了l50个办公室自动设备销售商,以面向小型或中型客户。奥斯伯乐公司成了当时硅谷发展最迅速的公司,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苹果公司。许多投资公司也开始看好奥斯伯乐的发展前景,纷纷要求入股投资。

然而,好景不长,年4月,亚当·奥斯伯乐获悉公司出现了亏损。这个消息简直令奥斯伯乐难以置信。很快,统计数据就送到了奥斯伯乐的面前:在2月份,由于公司新增了很多设备以及大量广告投资,所以公司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利润值,反而亏损了60多万美元。3月份,公司销售额虽然有l亿多美元,但实际公司共亏损了l50万美元,预计全年将亏损万美元。

更坏的消息还在后头,4月底,两份更糟的预算报告摆在了奥斯伯乐的面前,最后一份报告更是指出全年将亏损l万美元。

原本,在5月末,奥斯伯乐公司股票准备上市,计划募资万美元。当公司亏损,信誉不再,奥斯伯乐也只能取消股票上市。奥斯伯乐公司资金越来越紧张,奥斯伯乐只能不断地裁员,节省开支,以确保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但杯水车薪,这样做也支持不了多久。

这年9月,奥斯伯乐公司按《联邦破产法》的规定进行登记,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计算机行业,谁也没有想到在一年之前,还如日中天的奥斯伯乐公司竟然已经落到了这般田地。尽管奥斯伯乐四处向人贷款、借债,却没有人愿意将钱借给他。

奥斯伯乐从神坛坠落入了凡间,虽然他不死心,仍打算证明自己的才能,但他首先得应付债权人的起诉。最后,他自己写作并出版了《飞速发展:奥斯伯乐公司的成功与失败》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经营之路的成败得失。可见,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之处。亚当·奥斯伯乐可能是一个在计算机行业具有无限创意的天才,但并非是一个好的管理者、经营者。公司在壮大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必然就会增多,亚当·奥斯伯乐没有察觉到公司的隐患,结果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02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一个人能不能体悟到中庸之道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处世法则,不仅对其在智力方面有所要求,而且在品行方面也有一定的标准。只有两方面都做到了,才真正有资格有能力去奉行中庸之道。

如果从智力上说,太“聪明”或者过于愚笨之人,是不可能达到中庸之道的至境的,那么从品行上来说,太过“贤德”或太过“不肖”也与中庸之道这种最高层次的境界无缘。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贤者过,不肖者不及”的含义所在。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