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天1、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包括上古文明和有记载的文明华夏文明的发源,源远流长,对于上古文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只有碎片的神话和传说。我研究《史记》、《尚书》、《山海经》等古籍,贯通起来,找到一些共同点:上古文明和当今文明的转折点,文化的承上启下,在尧舜禹时期。2、著名的上古滔天大洪水,是新旧文明的转折点。我们都听过大禹治水的传说,无独有偶,西方文明中也有诺亚方舟和大洪水的传说。尧舜之时,地球上发生滔天洪水,一直持续到大禹治水终结。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记载,这场大洪水,至少持续了22年。《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禹续鲧之业,乃兴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诸侯的朝服。被天下诸侯拥戴即天子位,国号夏后。后东巡狩,卒于会稽。”古籍记载大禹的大公无私:“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滔天大洪水,从尧开始,大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不果;到舜,又任命大禹去治水,历经13年,才治平洪水,大禹也因治水有功,而继承天子位。从历史资料分析,我们知道,上古这场滔天大洪水,历经尧、舜、禹3代帝王,洪水泛滥至少22年。这场持续20多年的滔天洪水,足以毁掉一个旧的文明。所以,我提出一种可能:中国上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转折点,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3、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尽在十六个字中《尚书.大禹谟》中,有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尧把帝位传给舜,舜又把帝位传给禹,托付天下与百姓的重任,就在这十六个字中,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至今,北京故宫的中和殿,有乾隆题的匾联:允执厥中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受用无穷。在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不过时。参悟和实践这十六字,终身受益。人心惟危:《增广贤文》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人心不可测。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知道人心之阴晴不定。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如此,也没什么新奇的。知道这个特性,我们就可以修身养性。一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二是害人之心不可有。在社会中,吃亏了,被骗了,被伤害了,不要伤心,不值得往心里去。要吃一堑,长一智。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发生。同时,我们也要经常自省,三思。改掉自身的毛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心惟危,只有人心扶正,社会才会更美好,人生更顺利。道心惟微:人为什么要修道?归根结底,就是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国学中的儒释道,都讲一个共同的东西:无论是释家的戒、定、慧,断、舍、离,还是道家老子说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亦或儒家孔子说的“洁、净、精、微”,都是化繁为简,回归初心,道心,所以“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是哪一种人,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积极上进的精神。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道酬勤。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守住一心,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出息。每天好吃懒做,又奢望天下掉下馅饼,那是不现实的。越努力的人,越幸运。老祖宗之言,都会在事实中得到验证。允执厥中:物极必反,事必求中,这是《易经》的基本规律。一个人,一件事,发展到鼎盛,接下来,必然会走下坡路。除非能居安思危,及时减损,再度创新。事必求中,做人不走极端,做事进退有度,贵在行中庸之道。现代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不够全面。一个人平衡,中庸,才能健康,无事。从中医的角度说,人的能量是阴阳平衡的,一旦失衡,阴阳失调,人就会生病。所以要平衡,持中。生活处处有中庸:吃饭八分饱,说话留点余地,做人不能太过分,做事不要太绝对,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能应验其可行性。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根源精髓,尽在十六个字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参悟这十六个字,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