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寻找,寻找幸福,寻找成功,寻找生活的目标,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至于劳苦终日,行色匆匆。生命最后,忽然发觉,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早已擦肩而过。
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也曾寻找,不过他找的是“玄珠”,而且最后找到了。
庄子天地上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wang)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chī)喫诟去寻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去寻找,而象(wang)罔找回了玄珠
黄帝说:“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够找到吗?”
有人说,玄珠就是道心。
道心是什么?道心在人心的对面。人心是从我出发,各种计算。道心呢,由道出发,自然而然。
黄帝先用了三个方法,企图找回“玄珠”,复明“道心”。
第一个方法:使知而索之。所谓“知”,顾名思义,寓含才智、智慧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书,学学理论,研究研究关于道的学问之类的,可是通过这样一番努力,最终结果怎么样呢?就是使知索之而不得,没有复明道心,内心还是很狂躁,无法平静。
于是黄帝便启用了第二个方法:使离朱索之。离朱寓含善于明察的意思,也就是用人的所观所感而静心明道,看看美好的景物,悦心的书画之类的,可是使离朱索之而不得,通过这种方式,黄帝还是没有找回道心。
接着黄帝启用了第三个方法:使喫诟索之,喫诟寓含闻声的意思,说通俗一点就是听音乐,和我们平时若想要静心,就会听一些静心的音乐一样,只不过黄帝可以听一些宫廷雅乐之类的,但是最终作用也不大,使喫诟索之而不得,还是没能达到真正的净化身心,复明道心。
真正“道心”的复明,需摆脱后天意识与感官的作用。
黄帝先后采用了意静、眼静、音静这三种方式,但没效果,有些无能为力了,他回到了一种无智、无视、无闻的状态,也就是故事最后所说的,黄帝使象罔而索之,结果令人惊讶的是,黄帝在这种象罔的状态中,却找回了“玄珠”,真正的复明了“道心”。
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通过人的感官向外求,人只会愈发的心烦意乱,你只会离那个清明灵觉的本性越来越远,让“道心”越来越迷失。
反而关闭自己的感官,减弱乃至于消除自己的后天意识的发挥后,才找回“玄珠”,复明“道心”,生命先天的觉悟,便是黄帝这则故事的寓意,也是庄子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深意。
中庸里有转自《尚书》里的十六字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传,是儒家“君子之道”的核心精神,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被称为孔门心法,后来中国的很多制度礼法、文化策略都来自这个道统。“考诸三王而不缪”,用什么标准考核,就是用这个道统心传来考核。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就在这里。
“人心惟危”,人心真的很危险、佛家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个不可信。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曾经下过多少决心、对自己提出了多少要求、暗自许了多少承诺,但有多少真正兑现了呢?有时很多事情都铁定要做了,但最后很惭愧!很多行动没跟上。“人心惟危”,如果我们每天仔细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会发现,最难了解的就是人心,最危险的莫过人心!
人心作为一个人的根本,怎么理顺,怎么让每一个人都活出生命的意义,实在是一个大课题。
“道心惟微”道心很微妙,既然人心很危险,那么,这个道心能解决这个危险吗?人心的善变和道心的稳定并不是相对立的。学道,也不仅仅是以道心来替换人心,让人心合于道心。而是道心在哪里,哪里就会别走有一番天地。在最细小的地方、最细微的地方,开出玄妙的花。
惟精惟一”,在我们以道心融合人心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达到精湛和惟一的程度。《道德经》里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惟精惟一”,就是精湛到专一、惟一的程度,就是得一、达到一的状态。
那么,怎么才能够达到专一、惟一呢?就是“允执厥中”,行中庸之道,《中庸》的修炼方法就是“允执厥中”。
世界上很多东西会变,但有一样东西不变,“允执厥中”,到了近代科学就是“万物守恒”。在对人行为的要求上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在天地之间就是自然之道。中华文化几千年,有些东西坚持的很好,比如内省,平和,从古到今提炼的的一些坚持。一个国家,礼仪、制度、文学艺术,都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天地间有一种平衡”不会变。
在庄子里,文字的表面意思,好像他是在讲一个无聊的笑话。这就是庄庄子一书明显的特点,就是把深奥玄妙的真理实相,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幽默故事把它诠释出来。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是有一些深义隐藏的。听不懂的话,你就把它当作一个笑话故事,一笑而过;听得懂的话,会震撼到我们的心灵深处,甚至会震撼到骨髓里面,那都是来自宇宙大自然、生命的源头的回音!
佛家也常引用庄子这篇,把“黄帝”当作一般的修行者,代表众生;“玄珠”代表众生所要的:“得道、成佛、天堂、净土、极乐世界、解脱自在等。”人人都想逍遥自在,但如果像黄帝那样一直用外在的智巧,永远也找不到遗失的天堂、净土、极乐世界。事实上,说黄帝失落“玄珠”,只是一个比喻罢了,我们本来就在道中、天堂、净土、极乐世界之中。“本自具足”,但因心有贪、嗔、痴、我慢、无明的遮障,所以会觉得自己好像掉落出了天堂、净土、极乐世界,好像有很多的业障、痛苦和烦恼。庄子的这种幽默式的讲经说法,对后代的禅宗影响比较大,从那些开悟大师的雷人禅语、棒喝中,可以看出和庄子的洒脱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后来的书画,诗词,小品,散文,无不受其影响。
古代那些悟道的大师,他们把那些深奥的真理,用简短、通俗易懂的幽默故事讲出来。有缘分的修行者、众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而开悟、见法、证果;没有缘分或是缘分不到的人,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开心一笑而过,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