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解读儒学的另一部经典——《大学》。前面我们用了二十几个篇幅,介绍了《中庸》和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这就为解读《大学》打下了基础。《大学》一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另据考证,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是”四书”里最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经典。我们读《论语》、《孟子》,总体感觉是整体上的逻辑性不是很强,《中庸》一书系统性、逻辑性强一些,但还是不如《大学》。《大学》从一个逻辑起点出发,一步一步推导出自己的结论,其逻辑之严密,结构之谨严,不仅在”四书”之中,就是在所有的先秦诸子的著作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全书以首章做为总纲领,其他各章均围绕首章展开。而《大学》首章本身,在逻辑上也是层层递推,一丝不乱。难怪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对于《大学》一书的解读,在”陆王心学”兴起以前,朱熹的解读是最权威的,他的学说被定为官方学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陆王心学”兴起以后,对《大学》一书才有了不同的解读。尤其是王阳明,他就是通过重新解读《大学》,来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并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朱熹的对立面上。今天,笔者解读《大学》主要依据的便是阳明心学。为什么不依据朱熹的哲学呢?原因有三:一是笔者以为,《中庸》、《孟子》、阳明心学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用阳明心学再去解读《大学》,就能把《四书》中的三部用一个核心理念贯穿起来,都统一到阳明心学的系统中;二是相对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提出了更简洁、更实用的方法,笔者以为更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我不喜欢朱熹这个人。爱屋及乌,讨厌屋也能及乌。所谓“大学”,指的是大的方面的学问。哪些方面算是“大的方面”呢?在《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曾参)看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是大事,有关于这些大事的学问便是“大学”。相反,儒家以为,象种菜、种庄稼、做手工等技术类的活,都是“小学”。拿到现在来看,大学里除了哲学系学的东西能勉强称之为“大学”外,其他的专业学的好象基本上都是“小学”。既然要研究的是“大的方面”的学问,那到底从哪儿下手呢?要经过哪些阶段,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才算完成呢?且看《大学》里怎么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