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中庸,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容易

孔子针对中庸谈了自己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君子中庸,小人反之

孔子认为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则恰恰相反,这句话里面似乎又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君子本身固有的天然属性,就具备中庸的特质,所以君子行中庸之道,是自然达到的;其二,君子通过努力,通过后天的教化,最后达到了中庸的境界。说到这里,就不由得联想起孔子的另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看,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并不是自我约束、努力克制自己才能达到的状态,它是“浑然天成”的。

不管以君子固有的属性达至中庸,还是通过后天“修炼”达至中庸,殊途同归,效果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小人的表现。

小人则违背中庸,与君子相反,他们要么天然地没有中庸的特质,要么后天也不认可中庸的理念,当然后天也就不肯接纳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与中庸之道渐行渐远。

第二,君子适时中节,小人肆无忌惮

君子奉行中庸之道,所以随时按照中庸的理念,做事恰如其分,适中合度。当一个人把中庸的理念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时,是一种潜移默化地自然状态,他不会觉得自己受何拘束,更不会有什么不方便,压制的感受,在中庸的指引下,可以“畅游”,可以做想做的事,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与中庸之道吻合。

这里还有一个因果关系,君子为什么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随时做到合乎尺度。小人为什么违背中庸,是因为他没有顾忌且肆无忌惮,胡为妄为。

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最极端的那一个,而是处在最好和最差之间的部分,恰恰好,刚刚好,小人破坏了这一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中庸是最好的德行,但人们很少能做到

孔子对中庸的论断是“其至矣乎”,最高最好的德行,但很多人难以完全做到,且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孔子周游列国,看了不少风景,见了不少人物,他自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远的不说,就近的情况看,比如他的弟子子路,性格上属于直爽躁动、勇敢好斗之人,这就与中庸的要求有些距离,子路后来的结局比较惨。

连孔子的弟子都难以达到,可见普通人要做到中庸,谈何容易,如果说子路属于个例,那么孔子一定是经过大量的观察,阅人无数之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观点已经给出,剩下地就只有履行和实践它了,对于一个最好的德行,其价值多么珍贵,境界又多么高深,普通人达至中庸之境,与其说做到,不如说一点点靠近,这就很不错了。

再讲回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这其实就是一种中庸的境界,经一生的修炼,智慧如孔子者,也是到了七十岁,才有了这种体悟和感受,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结合起来看,中庸在人群中在很少能被做到,也就不难理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