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智慧,都藏在国学经典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得是待人接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得是励志自强……在浩瀚的国学经典里,其中蕴藏了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们对天、地、人的智慧见解,对世间万事万物规律的把握,也蕴藏对财富奥秘的洞察。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国企业家敏锐地发现,西方百年管理学在中国的商业社会“水土不服”。
西方经营理论为什么在中国不适用?中国企业发展的破局之道是什么?今天,我们来聊聊。
0西方百年管理学在中国商业社会“水土不服”
中国的商业管理的发展跟中国的探索进程有关。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工业管理上引入的是苏联模式,采用计划经济体系,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经验主义的局限性,经验管理是一门学问,涉及到人、产品、工艺过程等等复杂的环节。
彼时,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大量引入中国,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麦当劳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特许经营者之一,在全球超过八成的门店都属于特许经营,通过加盟商的标准管理来实现,但在中国长期以来,中国内地的门店都是以直营为主。
著名的咨询公司的战略方案在中国企业无法发挥其价值,而经验丰富的跨过经理人一度拒绝加入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40余年,企业家群体逐步意识到,西方经典的管理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实践上,出现了“水土不服”。
事实证明,如果照搬西方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型,套用在中国本土的企业中,其结果要么是企业经营内部出现一系列管理问题,要么是部分外企在中国折戟沉沙。
02西方经营理论为什么在中国不适用?
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有“理性人”假设前提,研究基础是建立在完全市场之上,而西方管理学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自由竞争为特点,以法制社会为外部表征的学问,在中国特色的“土壤”上,并不能完全适用。
除此之外,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自的历史传统,是其管理差异形成的重要文化根源。
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人情社会和关系社会,不同圈层的关系,奉行不同的规则。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的本质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能节省许多中间环节和不必要的成本。
在信息时代,人们经营人脉的工具、范围和广度虽然不一样,建立关系或切断关系的速度也不同,但我们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并没有不同,依然在讲人情、攀关系。
西方的管理思想是通过架构来管理,而中国人在处理问题上有中国式智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规定到基层都能化解于无形。
另一方面,与西方割裂“分科“思维不同,中国人是整体看问题。
以医学为例,中医治病是望闻问切,永远是系统、辨证施治,而西医,胃就是胃,脚就是脚。东西方综合与分析的思维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翟山鹰老师认为,国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即整体的看问题,找到具体的细节,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节的问题,然后对分支进行细化。
西方管理理论恰恰是分割开。有些西方人曾讥笑中国人没有哲学,从根本上讲是说没有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本质就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中国表面看没有形式逻辑,但本质上是整体观、系统论,是从总体上来看问题的。
总的来说,在企业管理中,东方宣扬集体主义,讲究人际关系,重伦理;而西方崇尚个性张扬,推崇科学思想,崇尚法制。东方管理意在引导,西方管理旨在防范。
03中国企业发展之道
很多中国商人,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正是起家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那是一个大动荡与大变革的年代。
年是中国经济全面深化转型期。面对当今复杂模糊、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家作为时代的领军人物,常常走在无人区,焦虑成为很多企业家的主题词。
放眼世界,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哲学家。中国企业家意识到传承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蕴含思想的伟大力量。
任正非主张“灰度哲学”,要求管理者需要能够结合是非黑白,权衡利弊,而不是极端地决策,这是一种“中庸之道”,它的关键点在于“度”的把握。
张瑞敏掌权“37”载,带领海尔集团从一个濒临倒闭、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成为物联网时代世界引领的生态型企业,其“人单合一”的模式是关键,这种管理哲学颠覆了传统管理学,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文化正悄悄取代西方的财富体系,成为“富一世”的终极密码。
经营企业不是单纯的经营企业的资产,而在于经营人。企业家的哲学思维,是经营管理某个企业的技巧与技能,而是一种人生的格局和境界。
中国商业社会中离不开传统哲学思想。大道至简,讲得是商业行为的底层规律;以人为本,讲得是商业活动的出发点;知行合一,讲得是商业实战的践行范式……
翟老师说:“现在外向型模式被飞速压缩,未来要想做得好,就必须由外向型转为内向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