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教案原文赏析,子曰三军可夺

知识点一、孔子的文学常识

孔子的“子”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相当于是某某先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人,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学派,思想核心是“仁”,“仁”有两重含义,一个是仁爱,一个是爱人。仁爱就是对别人要仁慈博爱,爱人就是平等对待周围的所有人,关心和关爱他们。

政治与教育主张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受教育者一视同仁,无论你是出生在贵人之家,还是寒门子弟,都可以来到学堂,平等的进行学习和交流,而且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论语

《论语》是儒家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都是收录在《论语》当中。(如果题目中说《论语》就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是错误的。)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当中有“四书”和“五经”指什么?什么是四书,什么是五经呢?四书和五经全部都是一个集合名词。四书由四本书构成,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知识点二、十二则章句分析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曰就是孔子说,曰这个字,它就翻译成说。学而时习之“时”翻译成时常,习就是复习,之代知识。

不亦说乎:说是一个通假字,说通“悦”,翻译成愉快。把复习当做一种享受。

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朋,志同道合的人。古代人那交朋友,讲究一个志同道合,志气相投。

人不知而不愠:“知”是了解。愠:发怒。人们不知道、不了解,我就不生气。

固定句式:“不亦......乎”不也是...吗?不也是让人愉快的吗?不也是让人高兴的吗?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其实在问句当中了,表示肯定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日三省吾身:“三”在古代,代表多次,“省”意思就是检查和反省。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谋意思就是办事儿,忠的意思就是尽心竭力。这句话说,我替别人办事儿有没有不尽心竭力?

与朋友交交往有没有不真诚?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有没有复习呀?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呀?替人办事儿是不是很尽心尽力?(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是一个通假字通“又”。15这个数,在古人看来,十它是一个整数,五它就是一个零数。所以在古时候整数和零数之间都用一个“有”字来连接的。15岁的时候把精力都投身于学习的这件事儿上。

三十而立:三十的时候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了这些规矩,按照社会上这些规矩立身行事。30岁的时候,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儿基本都成熟了,也都在社会上经过了一定的打拼,他明白乐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与人打交道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规则,所以能够力立身行事。

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疑惑了。因为经过青春期的学习和锻炼,再经过中青年阶段在社会上的打磨,学会了立身行事,到40岁也就觉得这人世间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事儿了,所以说40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上天的旨意、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等。也就是说,上天派我来到人世间到底是要干嘛呢?我这个人活于世间走一遭,我的任务究竟是什么?50岁的时候,过半百了,再开始思考我人生的意义在哪儿呢?我来到人世间走一回,是不是潇洒走一回?还是特别憋屈的走一回?人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指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到了60岁的时候,你能轻易的够辨别出,别人说的话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你活在世上已经大半辈子,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了,所以你对人与人交往理解的更加透彻。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说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逾矩,逾就是超越,矩就是规矩。不逾矩,不超越礼法。70岁时候,虽然是随心所欲,想干啥干啥,但是也不能违背一些法律,也不能违背世间的一些规则。

孔子通过这些话,跟我们一起探讨这种人生规律,说人生在世走一遭,你的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儿,我们青春期的时候就应该致于学,为人处世的学问应该留到你20到30岁的时候再去做。把自己当前的任务完成好,才能够充分的享受你接下来的人生。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知”就是领悟了解。温习旧的知识,还能领悟新的知识。

可以为师矣:在古代汉语当中,“可以”是两个字儿,可,可以,以翻译成凭借,“可以”就是可以凭借。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矣”是一个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罔的意思是迷惑而无所得。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知道了这个知识,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个知识是为什么这样,那么就会在复习的时候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危害、有害的意思。思考但是却不学习,是非常有害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所得。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指颜回,孔子的弟子。文中通过反复的出现“贤哉,回也”来强调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吃的喝的都不太好,简单的粗茶淡饭,还居住在陋巷,陋巷简陋的房屋。

人不堪其忧: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堪是忍受的意思。

回也不改其乐:别人实在是忍受不了了,回也不改其乐,能在当中寻找乐趣。孔子通过夸奖颜回,其实是在说:大家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也不能够只是追求富贵,就不能安于贫困。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保持自己心境向学、乐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则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知道。之:代指学问,或者是一个什么事儿。

者:……的人。好:喜欢、喜爱。乐:以....为乐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了解知识、喜爱知识、以知识为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饭,现在“饭”的意思是吃的东西。而在古代,这个饭“字”是一个动词,就是吃。疏食就是一些粗茶淡饭,简陋的食物。饮水,喝水。古代的“水”跟现在的水不一样,除了比我们现在水干净以外,古代的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曲肱而枕之:曲,弯曲,肱gong,胳膊,弯曲着胳膊当枕头,可见他睡觉的条件很简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来的富贵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我根本就不稀罕。表现了孔子一种淡泊名利。不能每天只关心人民币,而是应该有自己的气节,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牙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三”,在古代汉语当中泛指多个,比如说三生万物。焉是一个间词,翻译成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就是选择,其,他们,代之同行的这些人。善者的意思就是优点长处。

从,顺从,学习。

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缺点。改之,改正。同行人身上的一些短处,自己也要反省“我身上有没有这些短处呢?”如果有就需要去改正。

这句话孔子是跟我们探讨:为人处世你必须要取长补短,不断地向周围的人来学习,而且虚心,不要觉得我比别人都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上,河边,川指河水

逝者,指流失的时间。

逝者如斯夫:滚滚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滚滚流逝的河水一样。

不舍昼夜:不舍就是不停,昼夜就是白天晚上。不舍昼夜,就是昼夜不停。哲学中有“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说法,来形容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这句话借助流水,来表达孔子对时光流逝的叹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三军的意思就军队的通称,夺就是改变的意思。这句话说:军队你要给他换一个领头的,是可以的。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男子汉。志,志气。夺,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子汉的志气,却是不可改变的。孔子在此强调了骨气和气节对人的重要性。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博学就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笃的意思就是坚持、坚守。笃志就是指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意思是博览群书的时候,重点的知识还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记忆。

切问而近思:切问,就是要恳切地去提出你的疑问。近思,近的意思是当前的,你周围的这些事儿。思,就是思考。切问而近思就是说:你能恳切得去问,又能对身边的事儿进行思考。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还能记得牢固,恳切地提问,又能够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整个的《论语》12则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学习方法,关于做人修身、关于与人相处、时间流逝、生命规律等许多道理,包含着人类的大智慧。

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本号所发的k12教案内容,均来自权威教师的实践经验,美国学术出版社认定作家文刀何广审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