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书包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书包呢

4点35分,放学铃声准时响起。学生们像小鸟儿一样叽叽喳喳地,从校门飞奔出来。欢笑声,吵闹声,少年的孩子们从来不缺少热情和活力。

作为新时代的儿童,身后背着的大书包是一大特色。现代学校教育,强调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等各门学科同时进行授课。虽然上面一直在强调给学生减负,但是孩子们的大书包始终没有减轻多少。

大书包就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不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想要减轻孩子们的书包纯属天方夜谭。

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追本求源,寻求中国古人的智慧。

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大量的阅读和了解,凭借着自己粗浅的见解和愚笨的理解,得到这点浅显的认知(欢迎大家批评),古代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强调这两点:

①学习贵专一,古代儿童教育强调专研一门学问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为了让心安定,心安定则能生出智慧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在念书。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描写,记录的鲁迅儿时念书的情景

中国人读书以《四书五经》为主,一门学科学完之后再学习另一门学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的进度不同,老师可以因材施教。学习能力强,记忆能力好的学生,学习的进度自然快;反应慢,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学习的进度慢。

每一个孩子才智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无论是思维敏捷还是思维迟缓,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手段,他们都会取得应有的成就。曾国藩属于记忆能力弱的学生,曾国藩在夜晚背书,在窗外等着偷东西的小偷都背下来的文章,他还没有记下来。

今天的教育模式已经露出很多的弊病,孩子们学的太多,学得太杂,没有一门精通,反而哪一门都没有学好。一天的时间孩子需要在各门学科之间进行切换。数学还没有学懂,语文课就开始了。

古代的教学方法贵专一,学完一门经典之后才能学另一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温故而知新,这是学习的方法。

现代的心理学家提出心流这一概念,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解释了古人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产生心流有很多好处:

倾向去从事的活动。在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具有一定挑战的能力在我自身的实践中,运用古代的学习方法更能让人产生心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效果怎么样,看看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就知道了。

茅盾能背《红楼梦》,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而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古代科举考试是十三经。八股文要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以此为题作文。十三经有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字,尚书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字),毛诗字,周礼字,仪礼字,礼记字,左传字(孔子春秋本文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字,论语字,孝经字,尔雅字,孟子字,大学字,中庸字,共计字。

第二个教育原则,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心定下来。《大学》对此有所论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人相信,人的本性中藏有智慧,有无穷的潜力,我们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开启本性中的智慧。

引用《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里的说法:

我们总是忽略自己潜在的能量,要想重新认识自己,就要首先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而要想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存在,我们必须懂得,一切力量源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在世界拥有惊人的潜能,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无尽的智慧,不尽的供给,可以满足现实的一切需求,我们一旦认识到内在世界的潜能并加以运用和释放这种潜能,结果就会如实反映在外在的世界。当我们得到这种智慧,学习就如鱼得水。如何获得这种智慧,只能靠“心定”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