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一段话,后面还有“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东汉马融释义,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由此隐约可见,“礼”“节”与“和”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明白他们的本义与在此处特定的含义,“礼”本义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比如《虞书》中讲“修五礼”,《礼记.王制》讲“修六礼以节民性”,以及《大戴礼记中.本命》中所言,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谓九礼,还包括礼神礼佛。当然,每一系列行为分为各个步骤阶段,合称为礼节。“和”是什么?和的古字形为“龢”。字形像一排箫管并列组合而成的乐器,主要是笙箫之类的吹奏乐器。这些乐器往往一起吹奏才悦耳动听,古语中琴瑟和鸣这一美好词汇也也印证了“和”的调和、和谐、应和之意。

有子这段话意中所指和不可滥用,“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其中仍有“礼”和“和”的辩证关系,“人但循礼不知用和,故不可行。所谓“礼胜则离者也”,即一味依循礼制,不知调和应和或拿捏应对现实的分寸,定会造成分崩离析的后果。因为“和”在此相当于是感情,礼制太盛则太过理性,繁琐的礼节背后是情感的空白,任何活动没感情的维系,势必崩溃。

同样,“上纯用礼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从和,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是亦不得行也;一味感情用事,或者只做应声虫而不讲原则,同样是做不成事的。

所以有子写这段话是为了阐发说明孔子的中庸之道,“庸”意“用”或“常”,“中庸”即为“庸中”或“用中”之倒文。“中”含有一半的意思,引申为得当,意为做人做事不要太满。

可见中庸之道即为处理每一件事物时的“礼”与“和”的有机融合。“和”贵在以礼节制,“礼”贵在用的得当,最终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状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