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七篇认识你自己

《悟学.第七篇》认识你自己

悟学.十八子子时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道德经

如何才能自知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中庸》开篇即讲到:人的性格是天生的,率性而为是自然规律,所以要以“道“的标准来修身……。可见要自知,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

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呢?

《人物志.体别第二》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中庸这种德性,其实质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是虽咸却不苦涩,清淡却并非无味;质朴而非无纹饰,有文采而不炫耀刺目;既具有威严且能怀柔,即善于言谈又能沉默;处事可变化而无定规,以通达成功为准则。

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

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

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

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戽。

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

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

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

因此以中庸之德来衡量,一味奋进的人太过,而拘谨无为的人则有些不足。无论是一味奋进还是拘谨无为,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表面看来,他们的优势表现的很充分,但实际上却丧失了做事应该遵循的真实道理。因此:

严厉而直率、刚强而坚毅之人,其才能在于能矫正颓俗,纠正错误;失误在于不讲策略的言行过激的揭人所短;

柔韧而顺从、安宁而宽容之人,其美德之处在于能宽容忍让,失误在于优柔寡断;

雄武而强悍、杰出而刚健之人,其任用之处是做事够胆量、有魄力,失误在于过多忌恨;

精明而善良,知惧而谨慎之人,其善在于谦恭谨慎,失误在于疑虑太多;

强硬刚直,坚定而刚劲之人,其可用之处在于成为栋梁而独挡一面,失误在于固执己见;

能言善辩,思路能清晰之人,其擅长于解决疑难问题,失误在于言过其实而无原则;

普济而博爱、周给而广泛之人,其弘大之处在于胸襟恢宏、覆盖宽广,失误在于良莠不分而过于混杂;

清正而耿介、廉洁而自守之人,其可敬的节操在于节俭、朴素,失误在于过于拘谨内敛;

好动而有为,光明而磊落之人,其可成之业绩在于开拓进取,失误在于处事不够严谨;

能深沉宁静、知玄机奥秘之人,其精妙之处在于精思远虑,失误在于反应迟缓;

质朴而爽快、径直而不隐之人,其可取之特质在于忠厚诚恳,失误在于不能见微知著;

足智而多谋、情感可藏敛之人,其可取的权变在于权术谋略,失误在立场不坚定,趋炎附势。

在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才能之时,若不以中庸的美德为准则,纠正其拘谨或亢奋的偏向,却不断指责他人的短处,只会使自己的过失更突出,就像晋人与楚人(晋人笑楚人佩剑于左,楚人笑晋人佩剑于右)彼此互相嘲笑对方佩剑的方向相反一样,彼此互相反驳论议。

综述:大多数人都可归属上述十二类性格的一类;或以其中一类为主,另一类为辅;很少有兼三类以上性格的人;当然也或许你就是中庸之质,那将贵不可言。

请各位依照上述十二类性格表述,仔细评估,对号入座。

自知:先从了解自己的秉性、性格开始!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