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58)
――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为人处世,总有不逮!中华古圣先贤,刻写经典,指引后世。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觉得从古代经典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所以,我自己对“古代经典”有了一些特别的解读和体会。看到那么多人因文言文难读而失去接触传统智慧的机会,于是就想以“通俗”“实用”的方式减轻阅读的难度。
对经典原文的解读,本来就“千人千解”,解得不一定对,提供一个新视角罢了。
知天道、懂人性,才能制定出适用的法度
上一节我们解读了《中庸》所主张的“制礼作乐(立法)”过程中必须“层层征求意见”和“上层上报建议”。
这一节将《中庸》所提到的“三重”进一步明晰:除了上面的必须“层层征求意见”和“上层上报建议”之外,还要“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本诸身”,即,要从最高统治阶层本身核心利益出发;
“徵诸庶民”,即,征求意见的层次范围要达到“自由民”的层次,还要尽可能让每个地方的百姓发表意见;
“考诸三王而不缪”,即,要跟上古尧舜禹时代的治理精神相一致;
“建诸天地而不悖”,即,先放到现实社会去,做小范围的实验,要达到不能与天性人性相违背(儒家也主张“小范围试点”啊!);
“质诸鬼神而无疑”,即,要举行盛大的“询问天地鬼神”的仪式,一方面是通过“鬼神”的力量坚定自我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鬼神的力量,压制反对者,推行新制定的法度;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即,如果后世有圣人的话,他会如何评价今天出台的礼乐制度呢?言外之意,最后还要考虑到长期推行之后的后果是什么,不能给后世造成不良后果。
《中庸》还怕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质鬼神”和“俟圣人”,于是又进一步说“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知天”,就是“懂得天地大道的运行规律”,即,不能违背“天道”,主要指大自然的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当然神鬼不容。
“知人”,就是“懂得人性的本质”,即,不能违背“人性”,主要指社会人际关系的规律。违背社会规律,当然民怨亲离。
仔细分析儒家制礼作乐的过程,惊叹于他们考虑得是那么深入和现实啊!跟他们那些貌似空洞浅显的主张,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深入解读儒家经典,才能看清一点儿古人真面目,也才能从中“感悟”一点大智慧啊!
附:《中庸》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