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简《周易》,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版本。
和这部《周易》同出一位书者之手的,除了《恒先》,还有一篇《性情论》。
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称为《周易》丹法的三部曲。
性情论如果说,《周易》的卦象和卦爻辞阐述了丹法的详细火候和步骤,那么,《恒先》则是阐述这个丹法的原理。
而《性情论》,则可以视为《周易》这部丹法的序言。
不信?不妨细细读来。
上博简周易一、子思与《性情论》
《性情论》又被称作《性自命出》,因为它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
“性自命出,命从天降,道始于情,情出于性”
这段话,与子思的《中庸》开篇第一段非常相似。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唯一的不同是,《中庸》里面提到了天命、道和性,但是没有提到“情”。
而《性情论》则将“性”和“情”与“道”相提并论了。
但是毫无疑问,《性情论》绝对是一部思孟学派的作品。
我们甚至认为,《性情论》很可能是子思晚年的著作。
相比于早年所著的《中庸》(据《孔丛子》说是子思十六岁就写了《中庸》,虽然不太可能这么早,但《中庸》应该是子思早期的作品),子思在他后来所作的《性情论》中增加了一个“情”字,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二、丹法中的“性”与“情”
如果仅靠单独的一个“性”,或者是单独的一个“情”字,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将《性情论》与丹法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样的联系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
汉代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中,首次明确地指出《周易》是一部丹经,而且明确地提到了丹法中“性”和“情”的重大意义。
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周易参同契》
按照刘一明真人的解释,“性”,就是丹法里面的“木”,“情”,就是丹法里面的“金”——而且,丹法里面对于性和情的解释,完全引用了思孟学派的原话。
盖木主宁静,字之曰性,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金主流动,名之曰情,所谓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情相合,又叫作“金木交并”,也就是《参同契》里说的“金来归性初”。
只有性情相合,才能够称为“还丹”!
东方性,西方情三、《周易》的还丹法
我们说过,《周易》的丹法,练的是七返九还大还丹。
大还丹,不仅要水火既济,而且还要金木交并。
巧的是,我们说过,思孟学派的五行学说里面,木在东方为仁,金在西方为义。
位居东方的卦,是震卦。
位居西方的卦,是兑卦。
震卦和兑卦结合,就是《归妹》卦。
《周易》的作者把这个“金木交并”的卦摆在第五十四卦,暗示了六九五十四,用九和用六的阴阳结合。
《归妹》的卦象里面,不仅有金木交并,还包含有水火既济的卦象——《既济》卦在《周易》里面排在七九六十三位,正暗示着丹法里面的九还七返!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也说《周易参同契》”系列,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