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作者是子思没错,卦爻辞里有证据

有人问我,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读的是不是《周易》?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孔子晚年读的易,也许是传说中的夏易《连山》,也许是传说中的商易《归藏》,但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周易》。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说的是《周易》这本书,包括为《周易》所作的十翼等大部分的易传,都是在孔子死后才问世的。

孔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承包了《周易》和大部分易传的写作和宣传推广工作。将《周易》列入六经,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也是这个学派。

《周易》中的卦爻辞中有三大证据,可以证明《周易》出自于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之手。而《周易》一书最有可能的作者,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嫡孙:子思。

一、《周易》中的战国天象与历法

《周易》是一部合天人之道的千古奇书,其中有着丰富的天文历法内容。

我们在“《周易》天文历法密码”系列中说过,《周易》的作者仰望的,是一片战国时期的星空,他所使用的历法,是一部战国时期的“甲寅元”四分历。

这部历法,和《史记.历术甲子篇》以及《淮南子.天文》中所记的战国历法一样,都是以“甲寅年”为元年的。

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名曰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淮南子.天文》

记载了一部战国时期历法的《淮南子》记载了战国历法的《史记》

根据这部历法中“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天文软件推算出日月合朔于营室五度的天象发生在公元前470年左右,是标准的战国天象。

我们还说过,这部历法开头说的“天一元始”,“天一”一词就是东宫青龙的别名,

“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或曰天一,或曰太阴。《淮南子·天文训》

而巧的是《周易》的开篇乾坤两卦爻辞中,反复提起的就是这条天上的东宫青龙。

东宫青龙

更巧的是,在乾坤这被比作“易之门”的两卦之后,作者写到了《屯》卦。而我们说过,《屯》卦中的“乘马班如”,正是立春这一天“农祥(房宿)晨正,日月底于天庙(营室)”的标志性天象,而立春之日,就是那部“天一元始”的甲寅元历法中,“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的时间,也就是公元前470年左右的标志性天象!

更更巧的是,我们还说过,《周易》中的《中孚》一卦的卦名,实际上描述的是天球正“中”的赤道上的天桴(孚),与河鼓星“桴鼓相直”的天象。而河鼓星便是古代的牵牛(河鼓谓之牵牛《尔雅》),是冬至时候的日躔,而《中孚》一卦,恰好也是卦气图上的冬至之卦!

《周髀》也说“冬至日在牵牛”,可见《周易》的作者与之使用的是同一个历法数据,《汉书.律历志》中有一篇《次度》,恰好也将冬至的日躔定在了牵牛初度:

“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终于婺女七度。”

记载了冬至牵牛初度的《汉书》

《次度》所记,同样也是战国四分历的天象:冬至日躔牵牛初度,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年左右!

更更更巧的是,我们还说过,《周易.丰》卦中的“日中见斗”,描述的是一次冬至正午发生在斗宿附近,而且能够在丰邑看到的日食。经查,唯一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466年12月26日!更巧的是,斗宿的最后一度,就是牵牛初度,也就说是,这个“日中见斗”的天象,与“冬至日在牵牛初度”的历法是完全一致的!

公元前466年冬至“日中见斗”

更更更更巧的是,据张汝舟先生的研究,《史记.历术甲子篇》中的那一部被《周易》的作者遵用的“甲寅元”四分历,创制于战国初期,于周考王十四年(公元前年)行用!

天象昭昭,无不在明确地表明,《周易》一书的写作时间,绝对不可能早于公元前466年12月26日的这次日食,甚至很可能还要晚于公元前427年那部甲寅元历法的行用时间!

巧的是,公元前466年到公元前427年这个时间段,正是子思生活的时代。

百度可知:孔伋(前年-前年),字子思,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年)。

子思

二、《礼记.月令》与乾坤十二月令

如果说写作《周易》需要具备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的话,子思无疑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因为包含了古代丰富天文知识的《月令》一篇,就是出自子思所作的《礼记》。

《礼记》月令中和《山海经》一般的天文图

巧的是,我们还说过,《礼记.月令》中的十二月令,居然与乾坤两卦十二句爻辞中的月令内容完全吻合,丝毫不差!!!

《月令》说,“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正是战国那部“甲寅元”历法中所说的立春朔日,“日月俱入营室五度”!这一天,也正是《屯》卦中“乘马班如”天象于凌晨时出现在南方天空之时!巧的是,我们还说过,《屯》卦的“屯”,是春的本字,如果说春是四时之始,那么立春更是春之元日!

《月令》说:“仲夏之月,昏亢中”,而《周易》中对应仲夏月令的乾卦上九爻则说“亢龙”!

……(有关乾坤十二爻辞与十二月令,详细请参考本系列前几篇文章,此不赘述)。

三、《周易》中的核心思想与《中庸》

历来解读《周易》卦爻辞者,都只是断章取义地在对卦爻辞做字面上的注释,几乎没有人想过,《周易》这本书是有一个核心思想的。

这个核心思想,就是“孚”字,又与“复”字互通,是作者巧妙的一语双关。

在马王堆帛书中,所有的“孚”字都写作“复”字,便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孚》卦和《复》卦,在卦气图中都是冬至之卦,同样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孚》与《复》皆冬至,孚与复通。

我们看到,《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同样清晰地表现出了这个“反复其道”、“无往不复”的思想。即使我们把《周易》的所有文字去掉,单纯从那三十二对“非覆即变”的卦象排列来看,也都可以总结出这个思想来,更何况,作者还为每一对相反复的卦象,起了“损”和“益”、“健”和“顺”、“泰”和“否”、“既济”和“未济”这样明显含义相反相复的卦名。

“孚”这个字,更是不断被作者提及,并在全书的最后一卦中曲终奏雅,写道:

“有孚,君子之光,吉”。

巧的是,孚的意思,就是“诚”;“诚”,正是子思的代表作《中庸》的核心思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