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深刻含义的名称。相传,孔子参观周庙,看到一种叫“欹器”的东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人答:“右座之器。”孔子说:“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斜着,水装到一半时会垂直,是这样吗?”守庙人答:“是这样的。”孔子让学生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空了就斜着,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孔子感叹:“哪里有满而不颠覆的呢!”据说此器常被君王置于其座右侧,用来警示自己不可骄傲自满,满则有倾覆的危险。从该故事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铭,就是这种叫“欹器”的器物。
黄金分割点则是近代数学概念,指把一条线段分割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这个分割点就叫做黄金分割点(goldensectionratio)。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以0.来近似表示,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1-0.)/0.≈0.。
那么,座右铭与黄金分割点又有什么联系呢?我想,两者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中庸”有一定的联系。
“中庸”的核心含义也是探求一个“最佳合理点”,让事件或事态处于一种最为恰当的状态,如果不到点或超过此点,都是不理想的状态。也即倡导为人处事尽量做到恰到好处,“过犹不及”,过分或者不及,都是要力求避免的。如果以上述“欹器”比方,“中庸”的最佳合理点就在能保持“欹器”垂直而立的那个点。如用一条线段比划,这个合理点就是上述的黄金分割点。
有些人对“中庸”抱持一种简单僵化的理解,认为最佳合理点在上述线段的中点,即在0.5处,这显然是误读,因为0.5对于0.属于“不及”。
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庸”最大的误读可能是追求所谓的完美人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密密麻麻布列着无数的点位,“中庸”提醒您尽力找到“人生的黄金分割点”或者尽可能感知其存在,目的是确定步履人生的合理范围,而绝不是教你直接将你的人生安置在这个黄金分割点上!因为这个点在数理上也只是个约数而不是确数,很难甚至无法到达完美的精确度。而在千变万化的人生实践中,就更加无法把握所谓的完美人生点。如果你非得去追求这个完美点,那多半是失望而归或者自欺欺人。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中庸”的道理或启示,大致确定人生追求的合理范围,只要踏入此合理范围,那就是有意义并值得点赞的人生,就有无限接近这个“完美点”的可能!
《论语》等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话语体现了上述内涵,比如“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如果“仁”可以比拟成上述的黄金分割点,那么只要能做到“力行”,即使还不能完全称之为“仁”,也已经很接近了;如果“义”是那个分割点,那么只要能做到“信”,即便还不能完全称之为“义”,也已经相当地接近了…转换成现代人的语境,大意是不要刻意追求完美,只要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也可以了。孔子的另一番话,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人生理念:“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就是讲,圣人看来是很难遇见了,但如果能遇见君子、善人、有恒者,也都可以了。
这岂不是在降低人生标准?不是,这是应有的务实的人生态度。因为人生所谓的“最好”、“最美”…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既如此,为何不退而求其次,此生尽我所能但不奢望最好,却能竭力避免“合理范围”之外的最坏,不同样也是一种接近完美的畅意人生?否则,非得一定要追求所谓的最好,除了加剧自我焦虑又能获得什么呢?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人除了争做第一,绝不肯成为第二,为此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患得患失,甚至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而一旦没能做成第一,则其心身即刻崩溃直至一蹶不振,最终连第二、第三…都做不成!
这种情况是很值得思考的。如果这个“第一”是其梦寐以求的所谓完美点或者黄金分割点,则同样需要对之保持一种平和及理性的心态。因为人生所期盼的东西基本上没有绝对的,并不是你拼尽所有力气它就会如约而至,相反,其具有不确定性,就像上述无理数0.…无法确定末尾数一样。既然是不确定的,则又何苦预设其必归属于己呢?!还不如遵循“尽人事,听天命”的教导,尽己所能,拼得第一当然最好,拿了第二、第三也相当不错…哪怕跌落末尾也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可能是自绝自弃——永无翻盘的机会!
朋友,如果您对人生有些感慨和警觉,那么请您不要忽略上述座右铭、黄金分割点及中庸给出的警示。
作者简介:文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大西江文家村人,武汉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毕业,现在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自认为是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笃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