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解读《博弈论与生活》,作者兰·费雪。
上期节目我们聊“内卷”的时候说到,很多时候我们陷入到困境,如果只就事论事,是无法自行脱困的,而是需要从更大的面着手解决,到其他层面去寻求答案。
北伐必败的3点原因
我们想通过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例子再聊聊这个点,诸葛亮北伐。
话说,公元年。刘备在与孙权的夷陵之战中大败,随后在永安托孤诸葛亮。从这个时候开始,诸葛亮便成为了蜀汉集团的实际领导人。
5年之后公元年,诸葛亮就开始对曹魏不断的发起进攻战,直到6年之后,在最后一次北伐的途中,病死五丈原。北伐是诸葛亮生命尾声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连年发动战争,可想而知蜀汉人民是一天的好日子都没有。我小时候玩过一款游戏,名字我早就忘了,只记得讲的就是因为诸葛亮带兵六出祁山,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我扮演的角色是蜀军当中的一名士兵,游戏最后的大BOSS竟然就是诸葛亮,我的最终任务是要击败他,还西蜀百姓一个太平。
当年诸葛亮明知道北伐的希望渺茫,但还是把自己最后的生命全部都奉献在了这件事情上,为什么?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诸葛亮自己是明确的知道北伐无望的,有三很明显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蜀汉非正义之师。
我们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集团是代表正义的,使命就是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的时候,曹魏那边可以说是一片欣欣向荣,很多人都写信给诸葛亮劝他投降。
诸葛亮大义凛然的回信把他们给臭骂了一通,说“据正道而临有罪”。我是站在正义的一方的,而你们都是历史的罪人。我有天道相助,是一定能够成功的。
曹魏真的有罪吗?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历史已经翻篇了。这个时候统一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天下一统,社会才能安定发展,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这个时候谁能平定天下,谁就据正道。所以到了三足鼎立的时候,可以说魏蜀吴三家都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
再退一步说,当年你刘备集团占荆州取益州的时候,益州刘璋有罪吗?你怎么把人家的地盘给抢了呢?当年是据什么正道呢?
所以,所谓的正义之师不过是一个政治口号罢了。
第二个原因,益州非进取之地。
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是从荆州出兵图天下,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就已经彻底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要地。
益州这个地方中间是成都平原,周边全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军队很难出去。从之后的北伐战争我们也看到,就算军队出去,粮草补给也很难跟上。司马懿看准了这一点,据守不战,同时打击蜀军的后援补给,就能很好的遏制诸葛亮的进攻。
蜀汉进益州丢了荆州之后,就等于被困在了保险箱里。在这个地方要关起门来搞经济发展是可以的,如果想进取图天下是困难的。
刘备出去夷陵之战,全军覆没,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无所建树,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个原因,孔明非将略之才。
同学们看三国演义,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用兵神鬼莫测,算无遗漏。但事实并非如此,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对于他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其实是没有争议的。他的政治才能是远高于他的军事才能的,在军事上,诸葛亮治军的能力也是高于用兵的能力的。
司马懿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就是他志向远大但抓不住机遇,谋略虽多但是没有决断,喜欢带兵打仗但不懂得随机应变。规规矩矩的打仗诸葛亮还行,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他的应对是不够的。
蜀汉非正义之师,益州非进取之地,自己非将略之才,这三点诸葛亮看得到吗?他心理当然是清楚的,所以诸葛亮知道北伐事业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
那他为什么还要连年发动战争,直至自己油尽灯枯呢?还是那句话,在局部内无法解决的事情,就只有到其他层面去寻求答案。
孔明的无可奈何
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其实是蜀汉政治斗争的延续。因为要安内,所以不得不攘外。不是说攘外必先安内吗?怎么反过来了呢?
我们打开诸葛亮的出师表第一句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危急存亡之秋就是发兵的原因。
危机来自哪里呢?首先不来源于南方,诸葛亮掌权之后,北伐之前首先就是起兵平定南方,而且为了日后的长治久安,采取怀柔政策,我们熟知的七擒七纵孟获,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那危机来自曹魏吗?没有啊,赤壁之战之后,曹魏一次都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相反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挑衅。
危机来自东吴孙权吗?当年刘备确实因为痛失荆州关羽和东吴撕破脸,但是夷陵之战之后,诸葛亮派使臣频繁的出使东吴,吴蜀两家签订了和平协议,重归于好,这是诸葛亮非常重要的外交功绩。
那危机既不来自南方蛮族,也不来源曹魏更不来源于东吴,那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来自蜀汉内部。
刘备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创业20多年来,不断的有不同利益和背景的人加入。从河南起兵,带着关羽、张飞、赵云,到了荆州有诸葛亮、黄忠、魏延,这些人追随刘备时间最长,在集团内部的地位也最高。入蜀之后收编了李严、法正这些刘璋的人。但是刘璋也是外来户,还有益州本地的士族也颇有力量。
蜀汉集团的内部政治结构非常的复杂。刘备健在的时候,有汉室宗亲的政治地位和复兴汉室的价值愿景,可以整合这些人。刘备一死,蜀汉内部各个心怀鬼胎,变成了一盘散沙。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后,回去最紧急的任务就是平定内乱。当时已经有四个郡先后叛乱,七擒七纵孟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诸葛亮的危机来自萧墙之内。他最终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高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旗,通过强调这个使命来整合所有人的价值观,同时让国家保持长期对外战争的状态,对内部用严刑峻法进行压制。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后才有了挥泪斩马谡,同时上表自降三级。这明显是量刑过重的,但就是不得不以此严明法纪。
诸葛亮对内严刑峻法的同时,在对外军事上一定是要小心翼翼的,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在军事上遭遇重大失败,国内的政局马上就会发生地震。
在蜀汉历史上有一段公案,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建议自己率一万精兵走子午谷这条小路,10天就可以到长安,并一举拿下。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两军会师潼关。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计策。
历史学家就争论说诸葛亮放着这么好的一个奇谋却不用,真是可惜。如果真让魏延出奇兵,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拿下长安,再进一步不就天下可定吗?就像当年的韩信暗度陈仓,打仗贵在出奇制胜啊。
但我们真的理解了诸葛亮的处境,也会做出一样的决策。绝对不能冒险,可以不胜,但不能大败。所以才留下了那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
综上所述,我们才能够理解诸葛亮的万般无奈,他确实为蜀汉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对外放弃了北伐的军事行动,对内放弃了严刑峻法的治国方式,看上去是休养生息可结果却是蜀国不断衰落,最终一败涂地。
双层博弈
对外军事行动是内部政治的延续,一个看似无法理解的行动逻辑,我们需要到其他层面去寻找答案。
如今的大国博弈也是这样的,有一个著名的博弈理论叫做双层博弈。
在进行国际谈判的时候,我们看得到的那张谈判桌,是两国的外交官在谈判。但是双方的外交官的背后,还有一张谈判桌。他们要回过头去,和本国的其他社会力量谈判。所以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同时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而后面的这张谈判桌直接会影响到前面这张谈判桌上的结果。
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国家的领导人对我们言辞不善,很多时候也许并非是他的本意,而是他需要在自己的选民面前表现出对于我们的强硬态度,赢得支持。
我们的腾挪空间其实没有对方这么多的,我们的政府领导力更强,效率更高,但是反而在谈判的时候要做出更多的让步。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方表面上是在示弱,但结果却是更加的主动,取得了更多的好处。
公地的悲剧
好,我们继续回到书本聊博弈论。
在经济学当中,有几个基本模型是和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断是相反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损害公众的利益。
一个基本模型是囚徒困境,另一个是公地的悲剧。
话说一片公共的牧场,人们来到这里开始畜牧,大家都养羊。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多养一头。虽然很快大家都看到了羊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牧场的承载能力,但是多养一头羊的利益全部都归自己,过度放牧的代价是由所有人分摊的,自私自利的选择就是无视代价,继续养羊。最后生态崩溃全部羊都要饿死,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够顾全大局的人,控制自己的羊群规模。但是别人可不管这么多,你少养一只,我反而要多养一只,结果好人永远在吃亏。在残酷的生存竞争当中因为羊群规模小,好人首先会被淘汰。而肆无忌惮的人,羊群壮大,抗风险能力反而最强。
虽然最后大家都要走向灭亡,但是在灭亡之前,坏人的日子是过得最好的。这是不是一个令人非常气愤的结局。
其实公地的悲剧也是一个多人囚徒困境的展现。就算自己控制养殖规模,但别人并不会也跟随这么做,因此博弈中每个人都多养一只羊才是优势策略。不受规范的公共资源,一定会被自私的个体过度剥削。
这么破?上期节目的结尾我们也说,在真实世界当中是不会发展到生态崩溃大家同归于尽的地步的,在走到这一步之前,博弈各方一定会达成协议找到办法,相互监督控制畜牧的规模。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共资源的价值已经被损害的很严重了,所以我们需要政府监管。
就是由于规则的缺失,所有人都不得不参与到对公共资源的争夺当中。而懂得节制的好人在没有规则的保护之下,反而成为了最吃亏的人。
想要避免公地的悲剧,我们就需要清晰有力的规则,让侵占公共资源的人付出代价,让保护资源的人得到奖励。
在万维钢写的《博弈论究竟是什么》那本书中有这样的例子。
美国人喜欢玩橄榄球,话说在美国大学橄榄球联赛中,有一年哈佛大学发明了一个战术,让队员排列成一个紧密的A字型,向对方发起冲锋。当年赛季哈佛大学就凭借这个战术获得了碾压式的胜利。
但很快其他球队就学会了这一招,也排成A字发起冲锋。但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战术下,球员很容易受伤。所有人都害怕受伤,但是更想赢球,于是大家都要承受更容易受伤的风险。这就陷入困境了吧?球队自己是难以脱困的。但是这时候大学联盟站出来直接就规定。不准用这个战术,用了就惩罚判负。
第三方监管的本质就是改变博弈的报偿,竞争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所有球员的健康都能得到保障。
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
话说年,美国颁布了一条规定,说如果烟草公司要在电视上做广告,那必须要搭配播出一条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广告。
这对于整个烟草行业来说的打击是很大的。全国吸烟的人就这么多,如果我不做广告,别人做,那我的客户就被抢走了。现在大家都做守住自己的底盘,增加广告支出的费用不说,是在公益广告的宣传下,整体吸烟的人群数量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整个烟草行业陷入到了困境。
可是没过多久,另一个规定出现了,电视上直接禁止播出香烟的广告。规定一出,整个烟草行业的广告费都节省下来,利润率马上就上升了。
没错,这条法规是烟草公司自己在国会运作的结果,他们邀请第三方监管,以此破除了困境。
我们看到,有一种困境叫自由,有一种解放叫禁止。监管很多时候是避免恶性竞争和公共资源耗散的重要手段。
普通老百姓和经济学者对于政府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很多老百姓心中的政府是万能的,什么都指望政府,认为只要政府大手一挥就都可以做得成,管得住。而经济学者最拥护市场的力量,甚至有原教旨主义的经济学者认为只要政府监管就都是不好的。
在经济学内部,也会有政府派和市场派之间的争论。
真理或许在中庸之处。
我们要承认政府不是全知的,也不是大公无私的,会出错,会有贪腐,可以选择的政策也有很多的限制。
而市场也会失灵,会有囚徒困境,会有公地悲剧。
为了让市场能够有序发展,政府必须要提供必要的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进行利益的二次分配,避免出现贫富极度不均的问题。
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