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宋代文化开启了中国近世文化的主流,其对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更是至大至深,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就精神气质而言,犹如唐君毅所论,“中国民族之精神,由魏晋而超越纯化,由隋唐而才情汗漫,精神充沛。至宋明则由汗漫之才情,归于收敛,充沛外凸之精神,归于平顺而向内敛抑。心智日以清,而事理日以明。”
这种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对后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门类的渗透是相当深刻,以理学为代表的宋型文化是近世中国的神韵所在。
东南区域,历经六朝的低沉,隋唐的蕴育,至北宋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南宋则由于定都杭州的缘故,东南一隅,荟萃了最多的文化精英,学派林立,思想活跃,教育兴盛,艺术流光溢彩,堪称典范。
理学最讲究“理”。理学的特点是一种道德理性主义。它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提升道德觉悟便可以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并为此寻求途径。清代学者全祖望指出:南宋“乾(道)、淳(熙)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熹)学也,吕(祖谦)学也,陆(九渊)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也就是说,从南宋中期开始,主要活动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理学三大家构建了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发展了儒家学说,尽管思想各有侧重,坚守儒家思想文化的价值则是一致的。
说到理学,首推朱熹(-)。他原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生于福建尤溪。他的思想,体现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特点。朱熹在思想史上的成就,首先在于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
理学之所以称“理”学,其原因就在于宋儒建构了一个以“理”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朱熹认为天地之间只是一个理,而这个理又体现在万事万物之差殊之中,“理只是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不同的对象构成不同的关系。
万物也是如此。他认为统合万物而言,其根本只是一个太极,也即是一个理;而从根本而推演到细节,则太极这一个理被万物分为一个个实体,从而万物之中各有一个太极。就像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是在天下所有的河流、池塘里都会显现月亮的影子,无论有多少月亮的影子,实际上的月亮只有一个。
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本心就同孟子所设定的那样,本来应当是善良的,但是,现实世界给人的印象是坏人、坏事不少。这是因为,人的心本来是善的,然而人的情感往往诱导人去为恶,心在没有实际表露时是性,已经表露出来则为情,心必须经过涵养之工夫,而使情顺乎性、发而中节(符合中庸之道)。
朱熹还强调格物穷理。朱熹认为“格,至也”,格物即是穷尽事物之理,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穷至事物之理的过程,最终会有“豁然贯通”之处。朱熹坚持认为知识的完备是认识儒家真理的起点和先行条件,不具备知识,真理不可能被认知。
知与行,也是古人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