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两章节放一起。主要是2.13章节,无歧义,无可阐释之处,类似于大白话也,道理明白晓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是针对子贡而言的。子贡患于行而不患于言。不是说做到这一点就是君子了。而这仅是君子的一个要求而已。
重点说说2.14章节。
多有歧义,在于不能明义理的洁净精微。
君子正道而行,遵循的是道而不是人。也就是前面一章所言的君子不器应有的涵义。君子不拘泥于器,就是不拘泥于这个人是好坏亲疏。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周全,就在于君子正道而行。小人之所以比而不周,就在于小人不尊道而行,而是徇于物欲,私利。
所以,周是周全之义。周遍是不精确的。比是偏私。偏则不全。
全句翻译就是君子行事周全而不偏私。小人因为徇于物欲从而偏私而无周全。
举个例子而言,在一群人之中,有富有穷。则君子分配的时候就会照顾穷的。这是以穷富而言。若是以好坏而言。则君子会赞扬鼓励好人而规劝甚至惩罚坏人。这就是周全的涵义。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周全,在于君子行正道,也就是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实际上我举例子是限制了本句话的意思的。一句话,凡是正道而行的都是周全。在周易而言就是吉,利涉大川。
而小人则不是这样,往往基于亲疏厉害利益来待人做事。和君子的做法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按照大家认可的规章制度办事就是周全。没有人有异议的。能做到这点,就是君子的行为。但是若是比而不周。无论奖金还是工资乃至工作岗位的提拔都是按照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是不是对我忠心。这个人是不是听我的话,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小人比而不周。自然会引起勤奋的或者有能力的,有业绩的人的不满。
其中公司的规章制度就相当于君子所遵循的道。
因此,这句话和什么团结啊,亲近啊,是毫无关系的。也和君子不拉帮结派,没关系。
因为能让君子做到周而不比的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正道而行。行中庸之道,才能周而不比。
明乎此,为政之道亦在其中也。这句话可谓为政之道者的金科玉律。
这,就是论语的洁净精微之处,需要从其所以然从义理上去悟,而不是从文字的考证训诂上去理解。
虽然很多人阐释什么君子不拉帮结派公正无私,也是儒家的义理,但不是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义理。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