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名言 >> 中医人当如何修静

中医人当如何修静

中医人要修静,修静有方法。我学习实践的是儒家的方法,我认为,临床也是修行,利他即是修静。

我是一个中医人,我不但从事临床实践,同时,我也用中医理念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严格来说,我不仅是一个医生,同时我也是一个修行人。换句话说,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是一个修行人。

一、中医人当修静

作为中医人,以中医入道,既非佛,也非儒,当然也非其他宗教,那么,中医人应该如何修行呢?我有自己的一些理解,愿意写出来与同道分享。

中医是关乎天地规律与生命的学问,从本体上讲,中医属于道家的范畴。但学习中医的人却应该有慈悲仁爱精神,有大医精诚之心,那么,中医人应该属于儒家的范畴。

作为秉承儒家思想的中医人,修行的主旨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大学》所谓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让自心定下来,静下来,安下来,也就能明其自性了。本文只谈如何修静。

中医人当修静,修静不但可以提高中医素养和临床疗效,更可以提升中医人的心性。

定是静的基础,有定才能有静。心定了,自然就能静,静的表现为不躁动。这是儒家的方法,以定求静。事实上,佛家、道家各派也都修静,这修静方面,诸家是互通的。

二、为什么要修静?

人生于世,都需要修静。修静的意义极大,简单来说,修静可以更健康,可以更有智慧,可以更幸福,可更能体会人生的真谛。以下细加解说:

一则,我们所修的静,其实是心静,而非身静;

二则,心非静则不能感悟天地之道。正如《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其实即是一个静的境界;

三则,静为阴,动属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静的目的是为了体悟天地之道。动则难悟,非静不可。因为静则生阴,静则生慧,静则心通,静为躁君;

四则,静为道之大本,德之精魂。人的心性本来是静的,这是天真,是心灵浑真质朴的通朗之境。但在尘世芜杂中,我们的澄明之心却被掩盖了,以致于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所以,我们要修静,这是回归本心,是回归天地之大本。或者说,修静是祛除心之障蔽,回归性之本然的必需。

三、修静源于道家

有人认为,修静是从佛家里传出来的。我却认为,修静应该是从道家出来的。

一则,老子讲静。《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所讲的静,其实是天地的本心,是回性自性。

二则,庄子讲“心斋”、“坐忘”,这即是修静。庄子说:“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在庄子看来,虚静之心并非空无一物,而在于静若止水;并非离群索居,而在风过无痕。此心湛然朗照,则乾坤毕现。心能静的人,秉承的是天地之大德,故无悲忧喜怨,无好恶忤逆,唯虚唯静,与道持守,与天相合,谓之“天乐”。

四、儒道二家关于修静的不同观点

儒家的修静,其实是复性,是回归本心。这与道家的“复命”有所不同。

所谓“复命”,是断缘收心,修静以求养生延命。这个意思与医家是一致的。为了更健康,更长寿,我们要修静。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讲:“静定日久,病消命复……”,这个作用还是很实在的,也是今时我们所一致追求的。

儒家追求的是成圣,为了成圣,当然也要修静。先贤认为:静者圣人之本,修静者入圣之门。我的理解是,要想成圣,就要修静,使自心入静,则静中无物,无思无念,无动无为,其中自有乾坤,天地万物与我合而为一体,如此则达成“天人合一”之境,在这个境界中,可以无不知、无不应、无不通、无不神。所以说,“圣人无一事,唯在静其心。”

《礼记》明确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这里的静有两层意思,一是与动相对的静;二是本心本性的本然状态。可以说,一切的动都从静中生出,一切的动也将回归或涵摄于此静之中。这与老子所谓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是一个意思。

当然,佛家也有修静,而且佛家的方法在民间推广地更普及。

五、如何修习儒家的静?

修静有方法,儒道释三家都有方法,且各自的方法不同。作为中医人,我学习的是儒家的方法,而且,我认为不需贪多,只需遵循一种即可。

一则,无欲即是修静

儒家的修静,不需要象道家或佛家那样收心断缘,使心完全不染着于一切是非名利善恶。儒家更强调要减欲,最终无欲。

俗话说:无欲则刚。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心主神明,因为无欲,所以心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静则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当然健康。再者,因为心静,所以能存养本心;本心得养,天性得复,自然无所不通,成就至刚至强之境。

道家的修静要求收心离境,无思无虑;佛家的修静要求止住定住思虚。其实,达到这样的境界非常难。为什么?心就如镜子,《内经》明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外境在动,心即感之,人心与万物是相互交感的,那么,心神能不觉照万物吗?

儒家不强调做“无”、“空”的功夫,儒家更重视修心养心,使心正,如此则外境变化而不扰心,境动则心亦有所思有所虑,但只要不乱,即是心静。换句话说,心如太阳。只要太阳明亮,何处有阴霾?心若无欲,心神安正,纵然有外境扰动,心又如何会乱?!

二则,提升涵养功夫

《大学》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也是天生而静之静,我们都希望能回归到这样的状态。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完全没有脾气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一生下来,与外境相接,就会有喜怒哀乐,这是自然规律,由不得人。即使刻意去追求这样的境界,也根本就是渺不可及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修静呢?我的理解是,不妨去修“发而皆中节”的那个境界。我们有喜怒哀乐,但不乱动,即使动,也合乎中庸之道。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涵养功夫。

如何提升涵养功夫?我的理解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认真实践往圣先贤教给我们的大智慧。

儒家的方法与道释两家完全不同。不是去静坐,也不是去修禅,而是去做事,从做事中提升涵养功夫。也就是说,从事上求功,从动中求静,慢慢地去体会喜怒哀乐已发而皆中节的那个“和”的境界。

作为中医人,我们要修静,也应该学习这样的方法,于临床工作中修静,于利益他人中求静。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即在于利他,而在临床工作中利他,这本身就是修行,也是修静。

小结:

我是中医人,一方面,我每天努力做好临床工作;另一方面,我也重视修养身心,提升精神境界。我平时所用的方法,即是儒家的修静法。如上文所述。

修静会达到怎么样的境界呢?程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朱子的解释是:“此天命流行也。静后此心光明莹净,与天无间。生生不已之机,触目皆是。”细细体味两位儒家大师的话,其中亦有关于修静的感悟。(董洪涛)#中医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