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说我说的“道”伟大,但又看不出任何具体样子。那是因为道大,所以并非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渺小了。
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节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慈悲来保护他。
老子认为“道”的成就依靠三样法宝,一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二是“俭”,积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
有了这三样法宝,就可以战无不胜,进可攻退可守,保全自我立于不败之地。
道玄妙难以察觉。所以无法描绘其具体的样子,但为了实现道,老子给了修行之人三件宝物用以护身。当然三宝的概念后来被佛家借用,变成了“佛、法、僧”,不过在道家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弘扬正能量,谁借都是可以的。
老子用三件法宝告诉大家,做人做事也好,创业立功也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想保全自己,第一件要慈,对人对事仁慈,与人和睦相处。
第二件是俭,不仅仅是物质的节约,更是精神的节约,简化言语、行为,做事简单明了。
第三件是“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很有意思,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背道而驰的意思却激励着后人投入革命熔炉之中,其原因在于惊醒当时国人的麻木,二作为保全的话,不敢为天下先,凡事不出风头,活得也会更长久一些。
然而“不敢为天下先”,也并非说可以为天下后。这样也不行,和儒家相似的是,老子的道含有中庸之理。一件事情,做的太过容易遭到风议记恨,而做的太慢,又什么结果得不到。所以,既“不敢为天下先”,也不可以为天下后,要恰到好处就成功了。
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是勇敢也是冒险的,往往都是悲催结局,只有那些不紧不慢紧跟别人之后,不冒进不退缩,让别人去吸引火力,自己埋头发展,利用弯道超车,最后迎头直赶的人才笑到了最后。诸如刘邦、朱元璋、乃至太祖都不是第一个举起义旗之人,最终都成就一番伟业。
“不敢为天下先”的精要在于凡事不抢头功,但也绝不拖后腿,太后连口热的都抢不到。做事恰为天下中,恰到好处。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比较难,因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具体怎么去做,就只能凭借智慧去领悟了。
因为不想为天下先,所以才能不贪功,不冒进,能够平心而论去思考,成器成材,领导团队做出准确判断,正如一句诗句说的“但开风气不为先”。思想放在别人的前面,但做事却应该保持水平齐准,毕竟你考虑考虑团队中短板的存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有人鼓吹“狼文化”,提倡在饥饿式忧患下,不断进取扩展领土,这种狼性观点甚至还被华为这样的国际大公司视为企业文化。
说实话其实这就是一种“舍慈且勇”的行为,放弃所谓的慈悲之心,永远处于进攻姿态之中。骨子里还是法家韩非子“法术势”那一套。即靠严厉的规则约束人;即靠奖惩来诱导人;靠威权来恐吓人。而“狼性”成了老板“敲打”员工、希望员工拼命的工具。牺牲了自己,成就的最大受益者却是老板。
狼文化主张开放、鼓励主动发动进攻,相当于舍“俭”舍“后”,以动物的本能不断寻找新的猎物,看起来有利于工作——员工拼命干活,产出自然就多。但员工的产出只是建立在“拼命”上吗?
命都没了,要成功还有何用?
如果狼性观点成立,那中国的企业早就该“雄霸天下”了。老板抽着鞭子,喊着口号就能让企业永远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实际上中国真正能在世界上领先的企业主要是富士康这种加工企业,而创新型企业普遍落后。原因显而易见,拼命与产出的正比例关系只在在机械性劳动中,在创新型劳动中却未必成立。
中国人有两句老话,“慈不将兵,义不掌财”,慈悲的人不可以带兵,慷慨的人不能掌握财政。但老子为什么却说“夫慈以战则胜”呢?
《孙子兵法》中则提到“仁”。与“慈”属于同义字,假如没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天下人之心,不能为大将。连部下都不能体谅关怀的将军,刻薄寡廉只能让部下寒心,连忠诚度都没有的队伍,打胜仗只能是做梦。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无论哪个名将都极为推崇自己的子弟兵,项羽、岳飞无不如此。张飞武勇无敌,然而脾气暴躁,最后被部下割下头颅。
带领部下如果不是真仁慈,就只能是这样的悲剧。商场的搏杀如同战场一般残酷无情,仁慈并不是一味袒护,而是真教育真爱护,对错分明所以能“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万众一心敢于面对一切困难。
天心仁爱。天地的心在万物上面表现出来,生生不息。万物的生命靠天地而生,所以一个人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上天便自然保佑。
原创不容易,更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