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大事找到生命智慧能量本源

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txbyjgh.com/axhd/m/1350.html

我们前面说明过,儒家文化、孔门之教,其核心是“为政”之道,而其根基,是在“中庸”之教、“为己”之学。“为己”则能“修身”,“孝敬”则“德行有根”,而“仁义”则是“人道之本”。依循中庸之道而活在这个世界,致力生命成长,“学以致其道”,是修学的过程。而生命智慧的增长,生命能量的贯通,则是个体生命觉醒之路。“路”就是“道”。

这条“路”,既是“内修以养德”的个人成长之道,也是“能量外放”的社会参与之途。内外世界的连通,是每个人生命的的必经之路,儒家思想的所谓的“修齐治平”,不过是儒家圣人语言所勾勒出来的一条“心灵成长与生命行动”路径,其精神内涵对这个时代的我们而言,不会过时:一个人的生命“智慧、能量”在这个世界的“流经”(流动而经过这个世界)。

《中庸》这本经典,经过大量的哲思、事例以铺垫,最终在第二十章,进行了思想的总结和凝练。这章是子思子对于“为政之道”的系统阐述,中间引入了大量的孔子的高维知见,其实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整体表达。如果集中解析,会是一个很长的论文。在当下的专栏里,如果一次性阅读这么长的文章会有些费力(其命题比较宏大和涉及的细节点非常丰富)。我拟拆解下,用四篇文章去表达,文章之间不断开其精神意蕴,但会每篇聚焦一个核心点(选择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运用的点去展开)。

就好似我们首篇的标题《想要成大事:找到生命智慧能量本源》,某个意义而言,在今天的年代,我们大部分人是很难有机会去切入“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里去,但是学习这些“为政之道”就没有用了吗?世间的真理,可以“一致而百虑”。我们如果没有从政的机会,至少还有“修身齐家”(生命成长非小事、家庭和谐亦大事)和“治理公司”(事业构建也是人生大事)的机会,其中的道理、智慧是共通的。找到生命智慧、能量的本源,我们才是一个拥有“奔腾的芯”的生命体。

我们简要梳理下《中庸》第二十章的叙述重点。一、通过鲁哀公问政,阐述了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天下,讨论了“成大事”与“个体成长、行动智慧”的关系;二、谈论天下之“达道五”和“达德三”的重要性与关联性;三、谈论治理天下的九个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实施(解决方案、前期准备、原理解析);四、谈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如何通过个体成长、求学向道,以增长智慧、能量畅通,“以人道合天道”。

按照惯例,我们将今天要讲述的内容,按照叙述逻辑,分下节奏:

《中庸》第二十章首段

哀公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庐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我们对这段进行一些思维的延伸:鲁哀公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问孔子“为政”这个问题呢?他们谈话的情境是什么?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重点是什么?想要教会鲁哀公什么?这些教导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什么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难道除了“天道”、“人道”还有个“地道”?如果是,那三者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什么说“为政”,就好似“蒲芦”?“蒲芦”究竟是一种什么事物,具备一些什么特性,以至于让孔子对两者进行关联、比附?孔子为什么说“为政”在人,以及“取人以身”代表了什么样的内涵?以及“取人以身”和“中庸之道”、“修道以仁”有什么关联性?那么,孔子高度推崇的“仁”究竟有什么内涵和深意?“仁”和“亲亲、尊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看,是否这些回答对公司运营管理有可取性和可行性?顺便思考下:“修身、事亲、知人、知天”又是基于什么而构建起来的思想线?这个段落虽然不长,但其中的内涵关联了太多,其实每个概念性的知识点,都可以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小文章了。我们尽量简约而不失其内涵的每个点解析下好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6%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