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中庸之道,从哪儿入手呢

第篇解读《中庸》(21)

――修炼中庸之道,从哪儿入手呢?

作者:红岭浸道

引子

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收获巨大:从古人的见解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

下面是按原文顺序解读的《中庸》部分内容,不一定对,给您提供一个新视角而已。如有收获,也是机缘。

复习一下前面对“中庸”的解读

中庸,是隐藏于心中,长期坚定此心,深藏不露,只在确认了事情背后的逻辑之后才抓住时机一击而中。

与“中庸”相反者,则是急于表现,想到啥就说啥,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这种人就是被别人赶到“罟擭(gǔhuò)陷阱”中而不知避开的人。

这是前面我们已经解读过的重点内容。

孔子对“人亡政息”的解释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指的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理政策,就写在那里,分布在那些历史文献之中。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周文王、周武王活着的时候,这些政策施行得非常好,治理国家非常有效;但自从他们亡故之后,这些政策却不能顺利施行,国家治理越来越差。

这是《中庸》文章中记载的孔子之语。其核心说的是,人才是关键,治理政策再好也必须由“有本领的人”施行方可产生效果。“有本领的人”,就是指“有修为的人”“圣人”,或者践行“中庸之道”的人。

孔子所说的“夫政也者,蒲卢也”是什么意思?

先解读一下“敏”字。“敏”字的起源与演变如下:

我觉得这种解读还不太到位。

这些古代“敏”字,其中都有“每”字,其实这个“每”是每一个的意思。如古语中的“原田每每”,说的是田里的植被每一株都很旺盛的样子。

这样解读的话,“敏”字就可以解读为“推敲每一个”或“仔细审查每一个”。

孔子曾自己说自己“敏而好古”,就可理解为孔子对上古时代的文献和人生事迹是仔细推敲过的,而且非常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用现代人的话语解释就是,治国理政,对人是非常挑剔的;树木的生长好坏,对所在的地界是非常讲究的。

所以孔子才有了这样的结论:“夫政也者,蒲卢也”。就是说,治理国家,严格扎实地一点一点推行相关政策,就如蒲草不断向外一圈一圈繁衍一样。这就是国家治理之道。

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最终是要求人必须修炼“中庸之道”

“故为政在人”,这是孔夫子对前面几句“国家治理,关键在人”的结论。

“取人以身”,选取人才的时候,要看他的身体力行的行为。言外之意是,不能看他说得好不好听。

“修身以道”,这儿的“道”,一定是“君子之道”或“中庸之道”。就是要把自己的所有行为都要修到符合“君子之道”才算合格。

“修道以仁”,而这个“道”以什么为标准呢?就是以“仁”为标准。

我们已以解读过“仁”字:“人”是士以上的贵族方称为“人”。“二”在古代是“上”的另一种写法。“仁”,就是把人当人看,或者尊重对方的“人格”,至少要让对方觉得“没有受到轻视”。

“修道以仁”的深层次含义是,修炼“中庸之道”时,就是在与“人”交往时,外在表现要做到“仁”,虽然内心深处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想法。

附:《中庸》相关原文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