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办法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那就与狂狷之士交往。狂者勇于进取,狷者(有自己的原则,)有些事情是不肯干的。”
解读
这一章的内容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品行的评价,在没有“中行”的情况下,“狂狷”相对较为可取。
不得中行而与之。中行,秉持中道的人;与,交往。如果没有秉持中道的人可以交往。孔子讲“叩其两端,允执其中”,中行,就是行事不偏激、不保守,坚持走正道的人。这样的人最接近君子之道,是孔子交往的首选。也有说是孔子教授弟子的首选(把“与”理解为“授与”),也能说得通。但是这样的人不是经常能遇到的,没有碰到这样的人时怎么办?孔子给出了答案:“必也狂狷乎!”那就尽量与狂狷之士交往吧(或者是找狂狷的人来教吧)。
孔子对“必也狂狷乎”给出的理由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朱熹注中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也就是说“狂者”的志向极其高远,但行动却达不到。这样的人优点是敢想敢为,富有冒险精神,就是孔子说的“进取”。他们不会被困难所击倒,不畏他人眼光,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妄自尊大,有时难免脱离实际,这也是他们被孔子列为次一等选择的原因。
与“狂者”一起被孔子并列的还有“狷者”。朱熹认为“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意思是说他们能力不足以改变现状或者不利局面而被迫无所作为,但能坚守原则底线而不去干坏事。西晋时的“竹林七贤”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无力改变西晋腐朽黑暗的政治局面,于是躲入竹林,希望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他们绝不会去干不符合自己原则的事情,坚守着有所不为的底线。孔子就是赞赏这类人有原则、有底线的品格。
我们可以看到,“狂”“狷”是两种相对立的、都比较偏狭的性格,都有可取之处而又都不完整。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可以经过教育引导纠正他们性格的不足,或者扬长避短,因材施用,都是可交(或者教)之人。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智慧,既学习他们勇于进取的品格和有所不为的底线,又避免二者易走极端的不足,努力做到“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