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4/116060.html人文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大力挖掘和整理,并积极发扬光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一种人文精神,即人的自觉,人对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自觉。中医和道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中医在实践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理念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而道家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等观念,有助于人文教化之推进,从而裨益社会民众身心之存养,乃至身心疾病之疗愈。如果这两方面能够很好地结合,人文养生之路完全可行。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什么叫做养生之道呢?按照中医的观点就是循天之道养其生。养生就是顺其自然,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循天道。从中医的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自然疗法,其原则是充分调动人体自身修复和痊愈的能力,能不用药则尽量不用药。上乘的养生方法是无方之药。儒家是以“进德”来养生,就是修养道德,提升自己的品行。《论语》讲“仁者寿”,《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寿”。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这是说,德行若不能达到一定程度,即使服用仙丹,也延长不了寿命。若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即便不去祈祷也有福,不求寿也会长。道家是以“保真”来养生,使人之天真本性不被异化。如《汉书·艺文志》讲:“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自然养生就是从尊重自然法则、尊重事物本性的角度来讲养生,一切顺其自然,即“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这是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因为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以要按照自己体质等实际情况来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尤其是中医与道家的生命智慧实际上就是“三养”的体系,即养形、养心、养德三方面来全面解析养生之道。一、养形的生命智慧养生的第一层是养形,就是生理养生,即养形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不妄作劳、动静结合就是适度锻炼,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减少损耗,怡神健体。动和静须结合起来,动不一定就是表面能看到的,动也可以是内在的。可是现在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经常熬夜,作息无规律,暴饮暴食,嗜酒抽烟,过度劳累,还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殊不知,这些做法都会不断地消耗精气和真元。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都被消耗掉了,还有什么精力去做事情,还有什么能力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要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要避开外界致病的因素,例如适当劳动而不过累,保持清心寡欲,真气和顺,将精气神固守于内而不随意消耗。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吃得适口而有营养,穿得适时而满意,住得舒服而惬意,活得开心而满足。只要处处遵循养生之道,就能健康、快乐、长寿地生活。(二)、养饮食,就是饮食有节,合理使用,荤素搭配,均衡营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若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详细论述了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里说明饮食五味太过,也是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五味入五脏可养五脏,而且还有五味太过可伤五脏这一相辅相成的理论,可见饮食养生必须依照“谨和五味”的要求,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不能偏食过食,才能“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指出饮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三)、养起居,就是起居有常。人对自己的欲望不是要克制,而是要节制。这种生理养生是最基础层面的保健,如此调养可使精神愉悦、身心安定。起居方面要特别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即:半夜的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的11点到1点的午时、上午的5点到7点卯时、下午的5点到7点酉时。应该怎样起居与作息呢?首先,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旺盛,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子时属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人体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意气风发,到处奔波,高歌畅饮,会使身体心神不宁,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认为“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所以,子时必须开始睡眠,尤其应该注意是深度睡眠,也就是说,子时之前就是晚上11点以前必须入睡,才能保证子时的深度睡眠。卯时就是早晨的5点到7点,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是大肠经当令,所以起床后要正常地排大便,把体内垃圾排出来。午时就是中午11点到1点,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经过一上午的劳动工作,到中午时人体会感到疲惫了,觉得有点犯困。此时是心经当令,西班牙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早晨6点到中午12点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期,是魔鬼时间。所以中午这个时候要睡午觉。酉时是下午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人的肾精,是生命的本源与动力源泉,这时候人们可以逐步把一天中的工作慢慢总结和收尾,让内心慢慢平静下来,对外的情志逐渐收敛起来。为一天即将到来的黑夜做准备。《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都是来源于对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感悟与思考,并探索出人应该注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养生,具体到一天十二时辰的养生,让人们的身体学会顺应自然变化与规律,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比如,对于春季养生的描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对于男性和女性一生的成长变化做了非常系统的总结和描述,希望人们懂得顺其自然,不要肆意妄为,这就是人文养生最根本的智慧。《黄帝内经》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