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今天给大家说说“中庸”这两个字“中庸”如果用文字去记的话,那只是停留在学问方面,但用感觉去记住的话,就可以落实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因为“中庸”就是实实在在的儒家的一种方法论。它是我们自己修身和自己人生的一条光辉大道。有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我想这也有一点道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平平常常吧。所以“中庸”就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当中可以用到的。用“中”的方法来切实地解决我们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中庸。那么君子和小人,在“中庸”的这个问题上,孔子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和判断,他说君子是“中庸”的,而小人是反“中庸”的,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是提倡“中庸”的,也希望自己的言行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只有小人,他是在反对“中庸”的状态。他的言行举止都不能够去符合“中庸之道”。其实“中庸”,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都会用到,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道理,不是一定要多么惊天动地,多么离奇,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道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用“中”,“中庸”就是用“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运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要反思自己的情绪。我在之前文章里跟大家说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在生活当中,我们要随时随地地去“分解”自己内心的情绪,然后这种“分解”能够帮助我们把情绪的表达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这个适合的范围,就叫做君子“中庸”。我早上坐公交车不小心被别人踩了脚,就产生了一个不高兴的情绪,当我自己意识到这个情绪的时候,我立刻就开始反思了。这个反思一出来,这个情绪其实就被“化解”了,因为这个事不大,然后我自己都在想,不过是被踩了一下而已,然后我就立刻不高兴了。这个事我自己是用一种负面的观念和态度去看待它,所以当发现这个情绪波动是不对的,我意识到这个的时候我就觉知了,最后我才能够进行调整,找到原因之后我会就开始自我的修养。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关照自己的情绪波动,就会发现,我们的情绪波动十之八九其实是不理性的。所以一旦去反思了,我们就能在相当多的时刻去趋近于“中”。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觉知自己的情绪,人其实就一定在“中道”上。我们之所以总是离“中道”很远,就是因为我们很多时间是做不到时刻觉知的。我们总是等那个情绪过了之后,才能够反思到,甚至很多的时候情绪过了之后我们都反思不到。这就是说人如果没有反思,没有反省,他就没有办法好好成长。君子的这个“中庸”,一定要做到,在各种环境之下,去保持那个适宜的“中道”,所以叫做“时中”。这个“时”,他就是会因为实践的变化,或者空间,地点,等等之类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只要是适合的,就是在“中道”。“中”不是一个标准,是在人生工作,人际交往的各种关系处理当中,随时变化的,因时因地的那个做法,最恰如其分的表达,就可以叫做是“中”了。人这辈子可以干很多的事,因为我们人的时间,再怎么说,也有几十年,还是可以干很多事,但是很多人临了临了都是不“中庸”的,人生虚幻一场。人正常寿命,至少也可以活个3万天,这3万天可能真的就只是活了一天,重复了3万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道”的意义。人不“中庸”,最终人生寥寥,不过如此。那小人的“中庸”是什么呢?小人不知道“中庸”。所以小人所说的自己的“中庸”,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中庸”。都是肆无忌惮的,没有把握的,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我们坐公交车被踩了脚非常不舒服,小人立刻就要“报复”回去,让这个“战争”升级,这就是毫无忌惮所引发的效果,然后导致彼此双方,一整天的心情都不好。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所以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但是如果我们有“时中”的精神,我们就能够去化解这些小事。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会进行自我的情绪控制的。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愿意去找情绪波动的原因。我们好像经常都是跟着情绪在走,最后都会发现其实就是我们情绪的过分表达所带来的这种困扰和障碍。比如说我们跟配偶之间的关系啊,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啊,跟同事之间的关系啊,跟朋友之间的关系啊,其实很多的时候都是跟着我们自己的情绪走,然后就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