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还在满腹抱怨中庸中十个字让你

1抱怨从来没有用,只人让会更厌烦,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自己终日活在怨恨中,与别人关系也很紧张。《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区区十个字,对于整天满肚子怨气的人,真可谓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短短一句话,点出了做人处世的三个要害问题:一,明白抱怨的根源。自己成了怨夫、怨妇,还意识不到自己面目有多可憎,更不知自身问题出在哪里,岂不是太过悲哀?二,懂得如何看待自己。凡是习惯抱怨的人,都看不清自己,不知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在他在心目中有多重要。三,学会如何待人。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来不曾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总以自我为中心,注定人际关系紧张,一生命运多舛。2每天满腹怨恨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自视太高,总觉得自己十全十美,而且对谁都好,别人却都对不住自己。在他们嘴里,没一个好人,不管说起谁,他都不认可,不是没本事,就是品德差,要不就是毛病坏,甚至连别人的高矮胖瘦,他都要挑剔。这种人总是难以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第二种,对现实、社会不满,觉得什么都不合理,满肚子牢骚抱怨。他们多数混得不如意,前景黯淡,处境窘迫,他们心中的委屈怨恨,都归结为环境所造成,全然不审视自己的原因。第三种,自己很失败,却一味归咎于他人。明明无才无德,却抱怨命运不济,遇人不淑,自己落难时,亲戚朋友躲着走,谁都不肯援手;明明自己有问题,却抱怨身边人不理解、不体贴、不支持、不宽容;明明自己不够优秀,却抱怨社会不公,环境不好;明明胸无大志,没有追求,却抱怨出身贫困,没有根基,困惑时无人指点迷津;明明教子无方,却一味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不体贴,不进取。3无论哪种情况,牢骚抱怨者的致命缺点,都是太缺乏自知之明。他们见识浅陋,却骄傲自满,看不到自己不足,看别人却一无是处。与人一见面,就说别人的不是,全不懂“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的告诫。无论跟谁打交道,都是他对谁都好,谁都对不起他。这些人最后都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个人孤单凄凉,因为他不懂得欣赏和尊重,不懂得宽容和接纳,不懂得感恩和报答。他只抱怨别人,从不帮助别人,也不能替对方着想,谁会整天听他的抱怨?如果说年纪尚轻,历练不够,阅历也浅,那还有可塑性。但已到中年,该而立、不惑、知天命时,却还执迷不悟,一肚子牢骚抱怨,自身就太成问题了。他们的心思、动机、态度都不正,对人不诚,不公,不能平等相待,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浑身的优越感,就是以小人之心,去揣度各种与他不同的人,他们无端地仇富、仇官、仇高学历、仇美女帅哥,凡是比他强的人,他都嫉妒,都仇视。但他从来意识不到,满心认为别人不好、不对,而自己十全十美,简直是完人。甚至,别人被他蒙了、坑了、玩弄了,他还觉得人家不该有意见,还应对他感恩。这种人,明明自己的见识、观点、主张是错的,还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如果不按他的意愿来,就会抱怨别人不够意思,不顾大局,不给面子,不支持工作。总之,是他错了,反而怪别人,典型的猪八戒倒打一耙。4这些怨夫、怨妇的出路何在?第一步,就是先正己。要勇于照镜子,看清自己的缺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但照镜子是需要勇气的,像周厉王、蔡桓公、项羽这样的人物,怎么会承认自己有问题呢?第二步,就是不求于人。一是不苛求于人。有的人对人求全责备,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好处看不到,坏处一点点,都上纲上线,大做文章,不依不饶。这样苛求别人,别人会委屈,肯定会怨恨你,无怨是不可能的。二是不随便求人。有的人不管大事小事,也不管关系远近,有没有人情、感情基础,也不管自己帮过人家没有,总是到处求人,似乎全世界的人都该围着他转,专门为他服务。结果,当然是经常碰一鼻子灰,然后开始到处抱怨,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帮他,都对不住他,一肚子的怨恨。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看清了自己,摆正了位置,端正了态度,清楚了自己几斤几两,也能体谅别人的不易,他还会一味地抱怨他人吗?文军原创于.4.12提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