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北京手足癣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pf/a_9125676.html

作者:余云开

提到理学,大家首先想到可能是儒学大儒朱熹,以及那句“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但其实理学真正的开山鼻祖是一位叫周敦颐的人,朱熹则是在周敦颐的理学框架和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

如果用人物比喻,在理学领域,周敦颐就好比道家的老子,朱熹就好比庄子。

周敦颐生于公元前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其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哲学著作。据说,周敦颐还是鲁迅、周恩来的祖先。

很多人对周敦颐很陌生,但对他写的《爱莲说》金句一定耳熟能详:“出淤泥而不染,浊清莲而不妖。”

理学又名为道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元朝初中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可以说,周敦颐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学提升到了一个多元包容的高境界。

所以,历来很多学者称周敦颐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

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元朝初期,很好的将中华文明的魅力展现出来,或者说很好的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美好与和谐。因此,没有湮灭在宋元跨文明的战火之中,并能够成为忽必烈治世的主流思想,从而源远流长下来。

从这方面来说,由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对传承中华文明可谓功莫大焉。

周敦颐与其他儒学大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按照“传经”的老路子走,而是开创了“义理”解经的新方式,即从本体论角度重构儒家伦理学,从而建立起融宇宙本体论、儒学伦理学为一体的理论框架和理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经学和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周敦颐为后世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的发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框架。

总体来说,周敦颐理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基础框架:即从宇宙本体论,到个体修身,再到治世。同时,他将中庸中关于“诚”的思想理念提炼为这三个基础框架的核心,一以贯之,使得理学从一开始就具备严密、宏阔、完备的基本体系。

一、理学的形而上学核心:“宇宙诚体”

我们知道,哲学思想的诞生,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它要在本体论上有依据,哪怕这个依据无法证实,但他要符合现象存在的抽象表达或形式逻辑。就比如老子讲“道无为、不争”一样,他用“上善若水”来描述这个“道”的本性,我们就能够明白“道”的特性和规律,通过这些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感应到“道”的存在。

同样,周敦颐也需要找到宇宙本体的性质,或者说“道”的本性,因此他研究了道家、易经、佛家等学说,最后他将《老子》第二十八章的“无极”概念拿出来,与《易传系辞》的“太极”概念合并,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以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为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周敦颐《太极图说》

怎么理解“无极而太极”这个概念呢?按照朱熹的解释,“无极”就是“无形”,我们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的存在,即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太极”这一个概念在古时候一般被理解为“混沌的元气”。

因此,“无极而太极”,我们可以理解成老子所讲的“无中生有”的那个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

那么,接着“无极而太极”之后,就产生了“阳变阴合”的互动,生出“金木水火土”,继而造化万物。也就是说,通过这个过程,宇宙有了万物。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实体、实有”的“实现”过程。实体、实有即是存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一个人的形成过程,也是从男人和女人(阴阳)结合中而来,在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前,这个人是无的、不存在的,当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后,一个独特的人就产生了,这个人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

那么,这个“实现”过程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所以,周敦颐将这个过程称为“诚”,即宇宙不是玩虚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一个诚体,我们可以简称为:宇宙诚体。

《礼记·中庸》中的思想:“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思是有诚才会有事物,无诚则不会产生事物。周敦颐发掘的宇宙诚体,正好应证了中庸的思想。

简而言之,宇宙万物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诚”这个性质才会产生、存在、进化等。因此,周敦颐认为,宇宙就是一个“变化无穷”的诚体,万物只有符合这个诚体才能存在。

后来朱熹在周敦颐的理解上,进一步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

周敦颐将“宇宙诚体”与易经中的“元享利贞”联合起来,很好的阐述了“宇宙诚体”的变化过程或者产生逻辑:即“诚之通”和“诚之复”,“元、享就是诚之通”,“利、贞就是诚之复”。

“诚之通”代表是创造生产的一面;“诚之复”代表完成回收的一面。就比如春夏属于“诚之通”,万物化生,秋冬属于“诚之复”,万物凋零。

由此,周敦颐强调,宇宙诚体,就是生命之源。即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因为符合“宇宙诚体”得以存在,每一个生命体内部,都包含了“诚”的基因性质。

这其中,就包含人类这个物种。也就是说,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

儒学中的“诚”概念,经过周敦颐这么一提升,瞬间变得得高大上、有来源、有体系、有逻辑起来。我们不可小看这个提升,这个提升直接催化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

二、个体修身的核心:至诚专一

周敦颐通过发现宇宙有“诚体”的性质,进一步发现“诚”是人的本性。由此,他在为人处世、修身法则上的提案就是以“至诚”为核心,即至诚专一。

当然,“至诚”这个概念是儒家的经典概念,在诸子百家时代就有的,分别散见于《大学》《中庸》等书籍,比如中庸就有相关的论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但在这些著作里,“诚”只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或者说是一种直观的概念,没有辩证思维逻辑基础。同时,“诚”也只是某些主要概念下的支撑,比如在孔子那里,诚是达到“仁”的支撑。

但到了周敦颐这里,他将“诚”提到辩证逻辑系统当中,为“诚”找到了来源,并建立了逻辑体系,成为贯穿其哲学体系核心概念。

简单理解,在周敦颐以前,圣人给人们讲人要诚实、善良,但没有背后的必要逻辑支撑:即为什么要诚实善良、或者说诚实善良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诚实善良又会怎么样呢?

那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一旦人在利益面前,往往就很难诚实善良,甚至会唯利是图、为非作歹、弄虚作假。

所以,周敦颐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他爬到形而上学的顶端,将“诚”的性质、属性,从宇宙本体中挖掘出来,让人们知道了做人诚实善良,并非只是让别人夸赞或者获得社交方面的优势,而是符合人性本质需求、天道的内在本性和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获得人生幸福的必需。

周敦颐在《通书》开篇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在此,周敦颐强调,诚是成为圣人的根本,因为宇宙演化,万物产生,都是来源于“诚”。这个诚主宰着宇宙间各种变化,让万物以诚得生命,以诚得以生存。那么,这个诚就是至善。

与周敦颐的思想相似,很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发现了这个属性,可以说,这个属性是被公认的公理。比如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至善”是形而上学的本体,是任何具体善的目的因和动力因,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第一句话就讲:“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行动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说,“诚”是“至善”的属性,“至善”是“幸福”的属性。人类如果要过得幸福,非“诚”不可,不诚则就不通,不诚则就不灵。

由此,周敦颐强调,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人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也只有达到至诚,人才能“无欲无求,宁静致远”,才能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才能成为拥有大智慧的圣人。

永州道县周敦颐故里

三、治世核心框架:诚心为要

我们知道,儒家的宗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从自我修养开始,到以德成就天下。这个逻辑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路径。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就是论证这个路劲的合理性,在他认为,当我们通过“至诚专一”修炼到圣人的境界,也就能够看到宇宙的原则和人类的根本价值,再将这些原则和价值应用于社会,社会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

在这里,周敦颐是将这些原则和价值归结到圣人通过对社会、国家君王“道德教化”后的自觉执行,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只有“道德哲学”的原因所在,而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强调实证,从实证中发明各种具体的运用。

不过,这两者孰优孰劣暂且不谈,但一定是不能分开,没有“道德教化”为指引,人类就会很盲目,就比如说今天有人企图绕过道德伦理,想要用基因编辑技术创造新人类一样,这种貌似是为了带来某些方面的社会进步价值,但却无法避免与某种社会隐患和灾难并行——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那么“道德哲学”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某些不可触碰的地带。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道德哲学”并非是一种空口号,至少中国“道德哲学”是建立在对宇宙本性的洞察基础上。就像周敦颐一样,他发现的“诚”并不是空口说的,而是有宇宙本体论为支持的。

也就是说,周敦颐让我们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并不是一种维护人类和谐的表面化主张,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哲学逻辑:一个善良诚实的人,才能成为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对社会有益,才能符合宇宙可持续本性。

当然,这个背后的逻辑需要到后来朱熹乃至王阳明等人来发现和阐述,比如王阳明就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与修身方法论,就是通往大智慧境界的清晰路径。

回到我们刚才的举例,也就是说,如果掌握这种基因编辑技术的人,没有道德哲学或者良知的训练,他就看不到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层面,他就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干出破坏人类生存系统的事情,而整个人类有可能就要为一个人的“妄为”买单、吞下苦果。

所以,周敦颐主张圣人通过“道德教化”来治世,并同时面向两个基本面,一个面向是对社会打众,一个面向是对君王(国家管理者)。

周敦颐在《通书师》强调: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在这里,周敦颐说,圣人通过立教,使人自己改过,因为虽然需要教化的引导,但主要还是靠人自身主动自觉。同时,如果圣人教化能够成为主流、或者流行文化,那么天下的好人就多了,好人多了,则国家治理就会很正,从而天下就会得到太平。

当然,这是大前提,还有小前提,那就是君王(国家管理者)需要有纯心(诚心),只有君王有诚心,才会有贤才帮助,即“贤才辅则天下治”,否之,如果君王昏庸,贤才就不会靠拢。同样,一家企业也如此,老板没有诚心,真正的高手就不会来应聘、或者留不住,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很难做起来。

总体来说,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就是从本体论到修身治学再到政治思想,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基础理学框架。由于周敦颐的贡献,儒学才在宋元明时期重新焕发生机,也才有了后来的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哲学大时代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