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评价 >> 王阳明哲学蔡仁厚

王阳明哲学蔡仁厚

王阳明是非常正宗的儒家。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

其所厚着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一个薄厚的关系。王阳明说爱的有等差,这是一个天理,天理当中注定了是有差别的。你对你的父亲就是要比其他人好一点,你对其他的人就要比其他的动物要好一点,你对动物就要比对植物可能要好一点,你对自己人就比对敌人要好一点。这个东西是天理,所以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秩序的话,这个社会就乱了。所以儒家特别讲究的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有厚薄才会有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以后,你才会发现这个社会能够结合在一起。

而佛家倡导的是无分别,不但人和人无分别,人和动物也无分别。无分别心是一个特别高的境界,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心无挂碍,特别轻松。但是你这这个社会上,很难在这么一个明明有着等级,明明有着秩序的一个社会上去生活去生存。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同体。我们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叫做同体。

王阳明说如果一个人在吾身和亲亲之间,再去分薄厚便是不仁。中庸之道很难把握因为一方面要有薄厚,一方面要有同体。

王阳明的学术发展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

18岁-37岁,有三次质的变化。第一次,拜访过娄谅以后,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之,这时候他首先泛滥于词章,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这是向外使力的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出入佛老,喜欢跟道士,和尚待在一块,然后发现不可以断了厚薄,父母亲人还是要思念的,不然坏了人伦。第三个阶段是37岁龙场悟道,当每天晚上打坐默默的想的时候,那一刻他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是说圣人之道在我的本性当中就有了。

孔子,孟子,陆象山,王阳明这是一路人。

陆象山:六经皆我注脚,这不是一句诳话,而是一句老实话。本心人体多方印证而已,就是六经说了那么多话,其实就是对本心人体的一个多方的印证,所有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主体就是心。

以上三变是性质的变化,就是每一次都调整了一个巨大的方向。

后三段:

第一段:37-45岁之间,不断地默坐澄心----每天静静的打坐,分辨真我和假我。真我是本心真体,假我是习气和私欲。例如当你上台演讲紧张就是你私意泛滥,就是你心中充满着对于自己的关心,充满着我讲的好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当你私意泛滥的时候你不是凭借着本有应该的表现去做这件事,而是想歪了,脑子里在想的是跟此刻当下本该具足的实体无关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心不在焉。

第二个阶段是发生在45岁到50岁左右,叫做致良知。就是当王阳明经过了前面那么多的修炼以后,他时时刻刻能够分辨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的时候,致良知就是把他一贯下去。致就是推至和扩充的意思,就是你能够用良知把它放在时时刻刻的每一件事当中去处理,也就是一行禅师做到最后能够做到时时都处在正念当中的那个时候。

致良知里面,1.首先主客体不再分裂,默不假坐心不待澄,就是说如果我希望本心安静不需要坐,走路也能安静,说话也能安静,因为我的心时刻都在静中;我的心也不需要我坐在那里才能慢慢的沉淀,我的心永远都是定的。

2.什么是良知?---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良知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对和错之分,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3.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知的真切,知的笃实便是行;行的明觉,行的省察,便是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一件事,他的表现就是你真的能做到。如果你能够真的把一件事做好,前提是你必须真知。

知行合一,知是指德行之知。

第三段,是在50岁之后,圆熟化境,功夫到了纯熟之境,良知涌现做主,所以时时知是知非,私意剥尽,了无执着。所以又时时五十五非。随时随地都知道对与错,单随时随地对与错都没有那么重要。良知,就是这个时间所运作的最根本的东西。

你只要秉持着你的良知,去对待家里的老人,那就一定是孝。

良知即天性。所以天理并不是外在的抽象之旅,而是内在的本心之真诚恻坦,由此真诚恻坦之本心,昭明的自然地朗现出来便是天理。所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凌绝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致的意思就是贯通,首先是觉醒,然后是依靠。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好,你凉了几件衣服你觉得很好,你出去散了一圈步你觉得内心很好,不是那杯茶好,不是那个衣服好,也不是出去走一圈散步好,而是你心中无挂碍,只有心中无挂碍的时候才会觉得这些都好,那么怎样做到心中无挂碍呢?凭良知而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行是知者成,

知是行者始。

知恶善恶是知,

好善恶恶是行。

--------王阳明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