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书法练笔画,可先从点线练起,所以很多初学者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划线。如果学习楷书,那么一、二、三便首当其冲。
先说一。一由长横独立成字,它是笔画的基础。它的形态多种多样,如在欧、褚、颜、柳、赵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备共同的特点,即共性。(图一)
图一首先,这条长横是不水平的,即左低右高呈斜势。原因何在呢?至少有三:
其一是顺手。因为书写是带有时序性的,从左向右写的时候,如果以右手为支点,毛笔在纸上会自然画一条弧线,长横取的这一段正好是左低右高的。试想,若用左手自右向左书写,一定会是左高右低的。这符合人的生理习惯,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不仅使我们想起了梁实秋的文学观,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要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书法也一样,符合人性才能长久,如果写得不顺手,处处感到别扭,那是经不起几千年的书写实践检验的,所以顺手是前提。
其二是顺眼。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写平了,则显得平淡呆板,了无生气。俗语说:水平不流。笔画的方向是情绪的表现,这如同画一个人的表情,一样的眉毛与嘴巴,只是一个上翘,一个下垂,他便悲欢不同、喜怒有别。在书法中情绪显得比较抽象,但仍能从笔画的方向上得到感应。如果右边写得下垂了,我们总觉得有一种消极颓废,美人迟暮之感。据研究,人的眼睛适合左看低右看高,水平的线会产生右侧下沉的错觉。即使是平如宋体字,横的右侧尾部也需要向上的三角加以调整,因为这样看着舒服。
其三是顺心。从起笔开始,自左向右行笔,至收笔结束,整个过程虽然是短暂的,却是时序的、生发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生命的旅行。人们是喜欢往高处走的,人也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期盼将来一定比现在要好。尽管现实不一定如愿,但美好的期望永存,右高则符合人的这种心理。右低则使人觉得在走下坡路,会有众芳芜秽,西风愁起之悲,故右高的美感是积极的、向上的、温暖的和充满希望的。
写着方便,看着顺眼,心理满足,所以古人说:无横不斜,显得理直气壮。
刘慧龙书法作品其次,这个一是不笔直的,也就是中间上弯,呈拱桥状。它的好处是让人感到了它的弹性(如弓)与它的承载力(如桥)。若写成直横,则显得僵死、生硬,一折即断(如木棒)。长横在字中往往起到承载的作用。如生、王、正、土等字中,上面所有笔画的重量都压下来。但长横的微微一拱,便恰倒好处地做了承托,大有一夫当关的勇武之势,显得稳健而妥帖。再者,直中略弯,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太直则僵,过弯则软,做人亦如是。过于刚直的个性容易伤害自己,也容易伤害他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时需要忍耐,需要弯曲,大英雄还得忍受胯下之辱,字理同人理。
再次,这个一是不等粗的,即头粗腰细尾重,这个瘦身细腰的形体是富有曲线美的。它向人显示了一种节奏而不是平铺直叙。这如同一条橡皮筋,两头一拽,腰便细了,拉力有了。细了并非无力,而是更具活力。当然细是有限度的,过了则力弱,便有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之憾了。横的粗细轻重使我想起了艺术的规律:变化。写文章,不能如流水账般平铺直叙,所以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画画群山绵延,必有主峰,远近虚实自会不同;音乐曲调,更是宫商角徵羽,高低组合,曲折回环;说评书的到了紧要处,便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诸位听众……所以一条横线,如果有了轻重曲直之变,足可拒绝平淡,引人入胜。
如上所言一条左低右高,中拱而细的一显示了升腾感、弹性感、拉力感、节奏感……如此等等,一便显得生机勃勃、活泼有力。
图三,图四中的二和三刘慧龙书法作品最后说三(见图四)。三长二一岁,即为兄长。换句话说把二拔高,中间插入一横,即是三。这一横也是短横,但不同于前者。因其处于中间位置,故它的特点可用中间性来形容,或用两面派来概括,即在似与不似之间。一方面,它的长度如第一横,它的粗细接近第二横,具有过渡性,这是似;另一方面,它既不像第一横下凹的弯度,也不似第二横上凸的拱势,它是一个直横,这是不似。写三切忌将第二横写长,成金字塔形,这种感觉类似腰粗,有重拙之感;还要注意三的空间分隔,这是均匀观念的表现,三横之间的距离要均匀,尤其不能上松下紧。在其他的字中如有众多相同笔画,皆可以匀称的办法安排之。三横皆具有上斜之势,挺拔昂扬之感跃然纸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的字形是其他许多汉字的基础,如十、工、士、土、上、干、王、丰等皆为其基本框架。自一、二、三后各类汉字字型开始粉墨登场。不论是秀整之士还是精悍之徒(姜白石语)皆为书法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一、二、三用途极广,既能尽精微,又可致广大。具体的条分缕析,可列举一、二、三;广义的泛指也可用一、二、三:三思后行一诺千金韦编三绝等诲人之语时时在耳畔回响。
当我们的祖先拿着石刀在大地上划下一条横线时,一个伟大民族便开始了她灿烂的文明;当我们看到一群幼童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一、二、三时,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便有了希望。在这电脑大盛的时代,我们不要忘记写好一、二、三,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当从写好汉字开始;要写好汉字,当以写好一、二、三为本。一、二、三是开端,是延续,是希望……
本文作者:刘慧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校教师、书法副教授。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兰亭奖、全国展、楹联展,第四、五、六届山东省省展;第六、七届青年书展等。获得全国教师书法展一等奖,省教师书法展一等奖,文化厅星光奖,五届省展优秀奖,王羲之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等。主持高校教材《三笔字楷书书法教程》,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资源共享课程《书法》。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简介,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