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歧路守正创新始终把握好书法创新的

北京皮肤科诚信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9789.html

宋凤洲.8.年我曾在《书法创新论》文章里,就书法创新的意义、基础、标准、时机与方法,谈了自己的拙见。今天,换个角度做些补充,或从应该注意的方面,再谈些认识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捋顺学创关系和把握好正确方向。一、创新必须先有坚实的书写能力基础我们赞美书法创新,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所创新。但这不仅需要有决心有毅力,还必须有这个能力才能实现。俗话说:“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要创新,和谁比?和前贤比,和高手比,和历史上书法行家书法名家比。这就有了向学的榜样,就有了光明的前进方向。因为,那是老师,那是高峰,那是顺利前行的轨道,那是应该夯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临帖(贤)功夫。历代有成就的书法新面貌,都有前贤的踪迹,都是基于古人法帖而有所变化,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性。没有临帖基础,书法就不入门;临帖基础不实,书作就难以可观。或不入行,或不伦不类,或不成像样的面貌,或不优秀,这就不好被行家或世人认可。这一点,我们从历代书评中即可窥见。如:虞和《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似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又如:《新唐书.欧阳询传》说:“欧阳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可见,王献之、欧阳询都学过王羲之,但又各有不同。学王羲之是他俩的出处是他俩的基础,而都“过之”是又彰显了他俩的自我情性。那么,不临帖就不行吗?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临帖就是为了学习,就是为了找个老师。人不能生而知之,哪能不学?找一本法帖,就等于找一个老师。临他的范本,就是要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等我们学会了老师写字的方法,就可以把帖上没有的字也写得好,也就有了资格再发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去创造更适合自己喜欢与理想的书法面貌。如果,我们连字还不会写,连写得好的字都没见过没学过,凭什么本领去写出比人家更好的字?那只能空想了。有些人不明白临帖的好处,更看不到向贤者学习的价值。认为自己很聪明,甚至说,我就从不临帖。这是雄心吗?不是!这是壮志吗?也不是!这只能是学习态度不虚心,学习方法欠妥当。仅靠自己练习和探索,不是舍近求远,就是多走弯路;不是晚出成绩,就是成绩欠佳!二、创新不能降低标准创新,是有标准的,而且应该是树立高标准才对。这是一个指导思想,是一个必须明确的前进方向。不能自大,不能目无前贤,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认为的高标准,是历史的高峰。如秦篆、汉隶、唐楷、魏晋唐宋之行、草;是晋韵、唐法、宋元明清之时代风流。这就是我们坚持要学习王羲之、怀素、智永、孙过庭、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李邕、赵孟、米芾、傅山、董其昌、张裕钊等各代的有承传、有造诣、有见的、有正气、有建树成就的书家的根本原因。有人认为这已成了陈旧的教程,不愿遵规。有人认为不如去找那些民间书法更有新意,甚至有人认为那些不守规矩。不成体统地擅肆变写,才是“原生态”,才是“真自然”。更有甚者认为,摒弃古人影响,只要充分彰显个人情性,可以不要字形,可以不要文化内涵。认为那样的艺术更纯、更大气。也有人认为大丑才是“大美”。所有这些奇谈怪论,都是狭隘的个人短见,都是无知又低劣的情性,都是与优秀文化优秀艺术传统相悖的错误言行,当引以为戒!三、创新必须坚持美化汉字的属性爱美之心人人都有,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有对美的追求,都希望用相对较高的标准来美化生活。写字也一样,能写一手好看的字,既是好眼光,也是好手性的体现,而美好的心灵也在起作用。一个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乐于看那些美观的字,都愿意存挂漂亮的书法作品。所以,作为书法的研究者创造者,必须适应广大人民的审美精神的需要,培养和发挥自己正确的审美观。那就是如何美化我们的汉字。回顾历史,王羲之以不激不励的中庸思想美化汉字,写出温文尔雅、刚柔相济、中和流美的书风。虞世南以有德有范的修养,谦恭坚定的思想写字,树立了崇高俊健、绵里藏针的外柔内刚的典范。欧阳询以孤儿早立、生性独立的身世和坚强自强的性格写字,创造出稳中敢险,活脱中见耿直的严谨不呆、中矩不俗的千年规范。颜真卿以忠厚性状和正大思想书写汉字,留下了正面观字、态度雍穆和砥柱稳健、气象宽博的颜体。柳公权以笔正心正、豪迈豪放的情性,以刚正不阿、挺拔有力的气度写字,抒发了最有“骨气”的汉字形象。赵孟以崇古崇贤、尚温尚精的情趣,取圣择贤,动中求静,赋予了汉字书写的既有广泛适美契合,又有独到发挥的崭新形象。……以上举的是汉字领军的代表,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都在于美化了汉字的形象和神采!所以,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筛选和时代流芳。四、创新应该符合人们正常审美心态我们知道,创新是最讲个人风格和特点的,但要记住,必须是优质的,美妙的,具有正能量的。要能让人看得懂,要能让人喜欢,而且久看不厌。要能使人叹服,从中得到愉悦和美好的启迪。那才值得赞美,值得欣赏和存藏。远的不说,就近现代的几位书家来看,像于右任、沈尹默、潘龄皋、华世奎、潘伯鹰、邓散术、吴玉如、沙孟海、任政、启功、欧阳中石等等,都是值得效仿的榜样。因为,他们的字,都有自己的情性和风格,都有新的书写面目,也都是世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书法。他们的字,更是植根于传统,继承和发扬着汉字书法的优美的文化艺术特征。这些贤者书法的胜出,即是其优秀品德修养的写照,又是其优胜学问和经历的印记,也是其优异审美思想和敬畏文化正视艺术的优良实践的发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二、三十年来,书法的天空并不那么晴好,阴霾不时笼罩。那些书法唯创论、弃古论、单纯艺术论、西化论等腔调喊得很高;那种唯我独尊,名利是图,大碗大吹,自我自吹的风气非常浓烈。书法一时成了无字可写、无艺可养的,甚至是不再高雅、不再文雅的胡作非为。文痞乱画,字痞乱写,人痞乱来,一片杂耍姿态。严重沾污了书坛环境,严重破坏了书法艺术的美好形象!如果任其继续下去,中国书法将要被推出艺术之门,汉字的书写将一无是处。看来,匡正书风,阻止歪风,已势在必行。而端正审美心态,扶正审美标准尤为重要。五、创新不能脱离汉字和优秀文化作为艺术的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因为书写汉字。而汉字有形有音又有义的特质,才是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和不断发展,以至于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首先,汉字有形可塑。无论是篆字、隶书、还是楷体、行书和草书、都是以它历史原本面貌为基础来塑造的。离开了这些固有形象,何谈塑造?何谈表现?我们总是利用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汉字形象,来美化它。而在书写过程中,各有各的审视角度和认知能力,加上表现手段的差别,才使汉字的形象因书写不同而千姿百态。这就是书体,这就是特色,这就是艺术的自然个性。所以,大家所看到的颜体、柳体、米芾体、苏轼体,等等,各有面貌,并不雷同。这早就说明,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而无碍书法性情的抒发和变换,根本无必要去文字化,更无必要搞什么纯艺术化的瞎想!其次,汉字有音有义。有音便可吟唱,便可组字为词,组词为句,组字成赋,成诗,成联,成曲,成文。有义便可植入思想、注入情操、赋予爱憎,抒发理想。这些多种多样的汉字联合形式,使书法有了可圈可点的可收可放的灵动篇章;这些因义因情的需要和重构,让书法的思想、情感、内涵和意境,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无限渲染。对于书法与汉字文化的关系,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书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书写只是其中表现的一个方面。”他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概括书法:“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实如需。”通俗地讲,为什么要写字,为了行文。行文干什么?是要载道。这里说清了写字的目的,是要传播思想,传播文化。那么有人会说,打印机打字和印刷也能做得到,并不一定非要写字(书法)。为了防止出现这一糊涂观念,先生接着明确书法的意义,在于“以书焕彩”。让字有了活的灵魂,表现出生动的形象,借以达到既能读文章内容,又能观字赏心悦目,使我们的学习轻松愉快!这还不够,因为,再好的东西,看多了也会视觉疲劳,甚至厌倦。我们有必要不断调整,不断出新。所以,先生还提出了“切实如需”的思想和要求。这就需要紧跟时代,围绕着广大人民审美需求,不断赋予和增加新的符合时间和文化进步的可观信息,即墨随时代。这是书法的根本,也是书法的正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