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感恩所有的遇见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038760.html

导读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正所谓“形散、文散”也。今天分享给各位的是中国作协会员吉方君解读湖北省作协会员张萍的散文集《遇见》——像中国的古钱币,外圆内方,看似平常,却内有乾坤……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年)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那么,作者从《遇见》中遇见了什么呢?

张萍采风云雾山腊像馆木兰将军

人生旅途,遇见本是寻常之事。呱呱坠地,遇见的是亲人;学步之后,遇见的是乡亲;上学之后,遇见的是老师和同学;工作之后,遇见的是上司和同事……

然,在人世间,却有一种遇见极其难得和珍贵:那是在艰难跋涉之中,遇到施以援手的好心人;那是在世风日下的浊流中,遇到一诺千金的义士;那是在尔虞我诈的职场中,遇到肝胆相照的同志……

如今,这种遇见还有吗?

读了张萍的散文集《遇见》,或是遇见张萍本人,你会确信,这种遇见就在眼前。

第一次遇见张萍,是在年。这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暴发洪灾,蕲春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山洪。一个洪水滔滔、雷雨交加的日子,张萍受市作协秘书长谭冰之托,从百多公里之外的武汉专程赶到蕲春对我进行采访。到县城时,夜幕已在风雨中降临。

我们电话约定的见面地点,是在一家名为“好又多”的超市门前。我和妻子打着雨伞赶过去迎接,只见超市门前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其时华灯初上,密集的雨点从夜空中飘洒下来。因为此前从未谋面,我不知道人群中哪位女士就是张萍,正准备掏出手机打她电话,妻子却伸手一指:“你看,在那!”我顺着妻子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女士打着雨伞站在雨中。过去一问,果然就是张萍。我后来好奇地问妻子:“你也没有见过张萍,怎么一眼就认出她了呢?”妻子回答说:“她跟别人不太一样,有点超凡脱俗的感觉……”

张萍散文获冰心奖证书

这当然是直觉。如果说人生中最美的遇见,这就是经典。

张萍其人,颇如其文。她是我的蕲春老乡,出生在江北,却有着江南女子的俊秀和灵气,笑如桃花绽放,立如牡丹盛开。她那一袭蓝底白花旗袍,端庄大气,沉稳练达,颇有苏杭女子的神韵,也像极了她的文风。

诗人高晓晖有句名言:“一个作家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胸襟和境界,惟有人品高尚、胸怀天下、大爱忘我的写作者,才会写出不朽之作。”我深以为然。

张萍才华横溢,却又虚怀若谷;为人低调,却又爱憎分明;心怀敬畏,却不随波逐流。像我一样,她也是草根出身,也曾历尽坎坷,百战破局,突出重围,对底层百姓有着与生俱来的悲怜与同情。尤为难得的是,她虽为一介女流,却有仗剑天涯的侠客之风,性情豪爽,为人坦荡,不媚市俗,是难得一见的“文坛女汉子”。

正是有着如此种种的可贵品质,张萍的散文才如傲雪寒梅,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裴高才(前右五)张萍(前右六)在山乡研子小学采访刘赙生(前右四)

《遇见》是张萍的第二本散文集子。在此之前,她已出版了散文集《与你同行》。这本集子,依然保持了她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浓烈的感恩之情。她感恩父母,感恩故乡,感恩所有于她有恩的人们。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萍的感恩情绪渗透纸背,入木三分。在第一辑《感恩遇见》的十八篇散文中,无不浸润着感恩之情。

黄陂是她的第二故乡,尽管这个“第二故乡”一开始,给予她的是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但她却记住了左邻右舍的好,记住了那些善良的人们,认定“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念亲密的“三家帮”,其情浓烈,甘醇如酒。她通过质朴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让我们走近了“李韧的文字”和“卓鹿阿姨”,让我们看到了荆楚儿女的“婉如清扬”、“伊人梦想”和“人生传奇”,也为我们呈现了菁菁校园里静静开放的“爱之花”和辛勤园丁的“文学范”。身为教育工作者,张萍的视角从未离开过师者之道,亦师亦友亦兄长,三尺讲坛一精灵,师者心中“”。张萍用她浸染着感恩情结的文字呈现了“山乡红梅傲风雪”的感人一幕,抒写了不曾离开的“少年情怀”,亮出了“蕲州古城的文化名片”,呈现了荆楚人物最美的色彩,值得研读、推介和收藏。

美丽的遇见

张萍的文字是热的,更是真的。这种“真”,是剥离表象的真相还原,是对人物之美的真诚掘进。从《与你同行》到《遇见》,张萍所遵循的一个写作原则,就是从真出发到返璞归真。选择散文体裁写人记事,既是她颇为擅长的书写方式,也是她的个性使然。从技术层面看,散文形散神聚,没有小说的情节虚构,无须诗歌的音韵格律,似乎容易把握,实则是一种颇具风险的写作。一篇散文,倘若不能切入生活真相,不能直达精神底层,是很难打动读者的。但是张萍,凭着她的真诚文字,感动了编辑和读者,赢得了广泛肯定和赞誉。她的作品,已被《莫愁智慧女人》《厦门日报》《幸福悦读》和《黄冈日报》等多家纸媒刊载,深受读者好评。

在《遇见》第二辑中,张萍的“记忆真情”可谓字字吐真言,句句动心扉。她《一封寄往天国的家书》,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栽培爱护,也诉说了女儿对父亲的无尽哀思,读来分外感人。在《母亲的行善》一文中,她用真情文字刻画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让我不仅想起了自己的祖母、生母和继母,想起了天下所有的慈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萍用她的真情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母亲化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良好的家风给了张萍超凡脱俗的优秀品质,更给了她撼山决岸的写作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已在张萍的笔下凝聚,挥毫泼墨,落笔有神,呈现出了最为绚丽的色彩。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有了能够“穿梭那美丽的岁月”的“小镇时光”,于,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于,再与幸福相见,在黄州结下善缘,赢得了创作的丰收之年。

张萍的处女作品集《与你同行》书影

张萍的文字是美的,更是活的。既有着温润如玉的外表,又有着炽烈如火的内质。她的散文,像中国的古钱币,外圆内方,看似平常却内有乾坤,看似细微却内涵丰富,随处可见闪光灵感,妙语连珠,佳句天成。一篇读后,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畅快之感。

张萍的文字是纯的,更是雅的。她写的是平常事,记录的是平常人,却在字里行间发出了引人向上的正能量,折射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寄托了人心向善的社会理想,透出了别样的生活情趣。

在《遇见》第三辑中,张萍的“闲情偶寄”,是她丰厚文化底蕴的破土发芽,是她人生阅历和职业生涯的厚积薄发。读着她的文字,我就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张萍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与当年的我有过之而无不及。看似娇弱的她,却如驰骋疆场的战将,不向困难低头,敢与艰难险阻拼杀较量,有时甚至将个人安危置之脑后,翻高山,越峻岭,入险境,只为直达采访场面,只为探求生活真相,只为写出至真至美的文字。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她的散文才承载起了市俗浊流难以承受之重,成为荆楚文化大观园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

左起特级教师胡金玲接受裴高才、张萍采访

为了呈现生活的真,张萍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创作之路,越过天山戈壁的滚滚狂砂,“走近乌鲁木齐”,“印迹吐鲁番”;为了呈现生活的美,张萍瞄准时代潮头的创作方向,走进“不朽的库尔勒”,唱响“一曲荡气回肠的灵魂赞歌”;为了呈现生活的情,张萍保持着贴近底层的创作姿态,甘于淡泊,“感恩所有的遇见”。她的文字,时尚而儒雅,极具张力和质感,干净利落而又委婉神秘……

在我撰写这篇小文之时,有朋转来一则消息:湖北省作家协会,已吸收张萍为会员。

祝愿张萍,文学之路再跨越,新起点上再攀登!

祝愿张萍,推出更多佳作,绽放更多精彩!

(本文作者:吉方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蕲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扩展阅读:

裴高才:亲历人文炁场辐射台岛的生动场景

樊星:乡贤“史记”:一头连着悠悠楚魂、一头通向现实与未来

裴高才《胡秋原》:一部志业中华的正气歌

华裔奇才田长霖的成功密码:中庸之道

樊星:潜心研究武汉文化的传灯人裴高才

裴高才:献身山乡谱写耕读文化“红烛颂”

裴高才:“模范夫妻”经略处,乾隆钦定“盘龙城”

裴高才:华人骄子杜金成摘取三个国际大奖

裴高才:九旬侨领田长焯荣膺“杰出亚裔服务奖”

裴高才:“耕读传家”,谱牒中的家训家风千古密码

裴高才:在“二十五史”中缘何“清史”多了一个“稿”?

裴高才笔下的冯铸:女神童情动大总统

裴高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师光风

裴高才:“盘龙城”缘何取代“盘土城”

裴高才:持续二十六载,跨越台海的爱心接力

裴高才:“尖黄陂”有哪些“尖板眼”

裴高才:“仙人衬腰”,奇石村俗千古传

裴高才:“无党派人士”黎元洪是张之洞“爱将”

裴高才:熊伯涛将军的黄陂方言红色经典(视频)

塑像立传,纪念抗战巨笔、两岸“破冰人”胡秋原-视频

裴高才《湖北家谱》开讲范仲淹裔孙范熙壬的名士风流(音频

严昌洪:武汉的黄陂犹如上海的苏北一样,值得深入探究

裴高才笔下的二程夫子:一个春风和气,一个烈日秋霜

裴高才:开学了,红烛、园丁的音容笑貌

裴高才:范仲淹后裔范熙壬终生践行“先忧后乐”

裴高才:“新五师”浩气存,“儿女们”竞风流

裴高才:北戴河三人行有续篇

有缘识高才-“北戴河三人行”-李城外

无陂不成镇,惟楚有高才-樊星评《无陂不成镇》

从《长江丛刊》评裴高才《胡秋原》说起

裴高才:从编织“诗玫瑰花圈”到掌世界诗坛“帅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