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既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北京手足癣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陆羽从小在寺庙长大,饱读圣贤之书的同时又深受当时文人道士的思想的影响,他首次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与饮茶相结合,倡导以“和”为核心的中国茶道精神。在其著作《茶经》器物篇中所描述的风炉所蕴含的的格调品味,陈示出了茶道的精神韵味。不仅是茶道的确立之始,同时也突出体现了茶道精神中的“和”。

一个风炉,无非就是个生火的炉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呢?据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属金:风炉置于地面上,属土:风炉中所放的炭属木;以炭火燃烧煮水,属火:风炉所乘茶汤,属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由相克逐渐趋于平衡。另外风炉按照古鼎的形状,融入《易经》的因素,在安排上有八卦,有五行,还刻有“伊公羹陆氏茶”,借“伊尹”的烹饪之道表明自己匡扶救国的思想。因此这个茶器充满文化意义,融入了儒家“中和”之理与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感悟,如此而言饮食用具应该赋予文化意义,才能在煮茶的时候达到“茶、火、器、水、人”的和谐境界,才能最终实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崇高精神境界。

“和”的精神还体现在煮茶的过程中,煮茶对火的要求为“炭”,其次为“劲薪”。煮茶时水要经过“三沸”,一沸是微徽有声,沸腾的样子有如鱼的眼睛;二沸是沸腾如涌泉连珠:而茶水如腾波鼓浪时,即为三沸”,到了三沸后水温就不适合煮茶“已上水老”了。这就说明,陆羽讲究使用燃烧无异味的柴薪作为燃料,对水的温度要求适度,即恰到好处、不老不嫩,充分体现了中庸之道。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通常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阶级观念十分清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受到了身份地位的限制。但在茶室饮茶的过程中,却无诸多礼规,茶室氛围讲究和谐,意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场所。

佛教更是讲究“和”的宗教,佛徒们本来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社会,同样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此在寺庙内部就依据“六和敬”的人事制度来维持和谐。“六和敬”是指六种六种和合无净,美满安详之法,是佛陀统理庞大的僧团、度化众生之法。具体而言,“身和同住”即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平等共居,和合共住:“口和无净”即在语言上彼此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意和同悦”即在: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共同追求佛法真理,日常生活中心意和悦,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戒和同修”即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进退有节,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见和同解”即在思想上保持统一、达成共识:“利和同均”即在经济上、知识上都均衡分配、受用均等。不仅在内部制度方面,在寺院茶礼中也同样体现出“和”的思想。在寺院内部经常会举办各种茶会,参与之人都恭敬有礼,茶人也谦卑有礼、小心谨慎地为众僧烧水点茶,众僧则心存感激,品味这一口香茗。无论是寺院的各种重大节日,还是寺院平时待人接客,都遵循同样的精神理念,在这一次次的茶事活动中,不仅仅可以互相交流佛法,更是促成僧团内部和谐团结的重要推力。

“禅茶一味”既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更是禅与茶的融合,综上所述,“和”的思想贯穿于茶事活动的每一处之中,煮茶时的中和之美;品茗时的平和之美:待客时的和谐之美等等。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曾对这其中的微妙关系描述道:“在中国庞大的汉字体系中,唯有‘和’才能完美的阐释中国茶道内涵要旨、提炼中国茶文化精神。”禅宗也认为人的本心应当是清净圆满的、是超越一切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方可真正的品味出每一口茶的味道,才可参悟这其中的道理。正如方立天教授曾说过:“禅宗的根本精神就是越超。生命主体与宇宙客体等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对象。其超越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使人的情感得以渲泄,烦恼得以排除,痛苦得到缓解,心绪趋于稳定,心态归于平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