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宝萱
(心学教授师培训课学员)
编辑:朱浩审核:邵明
(本文属于聆听陈复教授《易经》演讲课的个人心得报告)
《易经》思想内涵极为深刻,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性智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血脉。它从「义理」到「象数」,从纲纪群伦到做人法则,深奥精微、包罗万象,可谓中国文化源头的代表,被赞誉为中国古代的群经之首、群经之始、大道之源。
从小对神奇事物具有天然好奇心的我,自然对这本「神书」早有耳闻,充满了敬畏之心,总是认为自己这等俗人「不配」去学习它,在机缘巧合下,我加入了《易经》的课堂,跟随教授一起进入《易经》的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心灵的成长。
傅佩荣谈《易经》图丨来源于网络
一、共时性的奇妙体验
第一次在课上听到「共时性」这个词时,我就感到这个词与我在冥冥之中就有着某种联系。查阅资料后发现,「共时性」最先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在进行心理治疗中发现了大量巧合现象,是在众多的客观事件间,以及事件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相互依存。荣格大胆地假设,是否心理现象并不局限在物理因果律之内,而客观的遵循着某种法则?这种巧合的对应关系被荣格命名为——「共时性」现象。
而让荣格在大胆提出该假设的关键是《易经》。《易经》认为宇宙是彼此相连又和谐的整体,在宇宙当中,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和八方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彼此相同,同时又相互对应,因此在茫茫宇宙中则存在共同的方式将这些基本要素形成一种神秘而又必然的联系和感应,这样的联结被称为天人感应。
教授曾言,不了解共时性之前,从未体会到这样的感受,一旦你了解了它、认识了它,从这一刻起,你便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确实如此,在接触它之前,我就常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是重历了一遍未来人生中的某个片段,在知晓「共时性」的内涵以后,我发现这样的事情更多了,它可以是地铁上的突发奇想却正中老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它也可以是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叙事学套路成功与教育学中的原理相配。在十分注重跨学科研究学习的今天,这样的「共时性」经验,让我如鸟生出双翼一般,自由飞翔于脑中的「精神殿堂」,将问题思考得更全面、深刻。
自从我发现「共时性」能为我带来快乐与助益后,我将它介绍给了我父母,可谓是「悟道从理解开始」,在他们理解「共时性」后,原本一天劳累的工作因处处充满巧合与惊喜变得趣味十足,下班后滔滔不绝地为我讲述今天感受到的「共时性」。可以说,悟道看似很难,实则「动心」既可迈出自我身心修炼之路的第一步。此外,「联结」可谓是这场课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了,在课程中处处体现着「共时」的联结,种种因缘聚合、阴差阳错,让万事相交相乘,这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法门所在。
教授曾说过一段让我感到很奇怪的话——在生病时,用中医的方式进行穴位治疗,不管按哪个穴位,病人都会觉得有用。这让我颇感好奇,可又是一个巧合让我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奥秘——我在肚子疼的时候常常会按下手指上的某个点,每次百试百灵,不一会就好了,让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可就在前几天,我突然问奶奶我按下的是什么穴位时,奶奶却告知:「你按下的穴位是治咳嗽的!」我顿时陷入了自我怀疑,这时又想起教授那段让我感到疑惑的话,才突然豁然开朗,原来人的身体是内部相连的,即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自己真心地想达到某个目标,身边的所有事物都会帮助自己朝着目标奋进的。
诸多「共时性」的背后即为「联结」,好像世界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万物包容其中,任其各自自由发展与变化。将万事万物都纳入到「宇宙」的范畴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共生的系统。在这个「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生命体、生命能量和宇宙能量共生,感悟共生系统中的生态智慧,让生命体之间和谐相处,充满着人文关怀,实现整体之融合,有效促进生命协同发展。
荣格图丨来源于网络
二、中国有没有哲学?
黑格尔曾说:「中国没有哲学。」我大为愕然,在浩浩汤汤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众多思想门派并立纷呈,每个思想背后都是对哲学道理的思考表达,更何况是自成体系的《易经》呢?
《易经》可谓是中国哲学之祖,它既讲自强不息的乾道精神,也讲厚德载物的坤道精神,主张乾道、坤道二元论,既是道家思想之源,也是儒家思想之源。人们依据《易经》对立统一法则,就能够认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易经》体现了深邃的东方智慧和管理哲学,中国古代文人在艰难困苦时,很多人都会选择研读、探究《易经》,从周文王、孔子到王阳明等,无不如此。
可以说,《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认知体系,是中国先民对自然、社会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对一切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描述。《易经》兼有「义理」与「象数」,反映了我国上古社会生活,尤其是将天道与人事,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人事活动、自然规律之律则与社会人事之条理联系起来,强调了它们的同一、平衡与和谐,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易经》经由先民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感悟,以符号化的方法转译而形成,是影响中华民族智慧生成与建构思想学说理论结构的东方「圣典」。
阴阳八卦图丨来源于网络
三、生生之谓易
《易经》的「易」作何解释?后汉的郑玄在《易赞》中曾有过说明:「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在个人看来,它们是螺旋式上升、相辅相成的关系。
承认变易是宇宙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古代哲学较为一致的倾向。此种观念在孔子已开其端:「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老庄也有类似的观念:「大曰逝,逝日远。」(老子《道德经》上篇)「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都强调万物不是固定的,皆处在变化转移中,无一刻静止。在近代的马克思哲学中也提出过「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概念。
但讲宇宙变化最详密的仍属《易经》,「富有之谓大业,口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反复强调宇宙是变化不尽、生生不易的。系辞下传又极言变化的情形:「易之谓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充分地强调了变化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是由另一卦象改变一爻的阴阳,或改变位置而来的。这不仅再次体现了《易经》中的联结性,又是「变易」的根本源泉。此外,《易经》中充满了如老子辩证法中无处不在的对立,阴阳对立面的转化才造成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日中则反,日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不能再发展的时候名之曰「穷」,穷故不得不变,变的结果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自此走向了下坡路,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生命状态。
《易经》的「易」还有不易的内涵。变易与不易从字面上看,显然是意义相反的,但实际上,两者又相辅相成。变化虽是宇宙的根本属性,但变化又是有条理的、不紊乱的,整然有序、循环不已,在变化万千的表象之下,蕴含着一条恒常的规律和法则,即不易之则。变化的不易之则,又可谓「常」,「常」即「变中不变」之意,而变自身也是一个「常」,即变易自身又是不易的。《易传》的系辞上传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然而变中有常。变之所以有常,是因为变动是不可乱的:「言天下至动而不可乱也。」变才是世界运行的规则。
天下之变动虽繁而正于一,由此又引出易简的含义:「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所谓简易,是指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都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如「阴」和「阳」。尽管世界上的事物非常复杂、繁多、深奥,但都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很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所谓「大道至简」。天下是至简的,万物演动、运行的规律,只需要一本《易经》寥寥几句即可书写下来,成为公式,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皆能在三百八十四爻中找到对应。这是「易」的原初与终止。将不易和简易就统一起来,表示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它们和变易相反相成,成为对变易的规定、限制和补充。宇宙万物的变化是运动而有序、多样而统一的,它们皆动而不乱、繁而不杂,既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变易性,又表现出有序统一的规律性。生生不息而又不乱不杂,这不仅仅是世界各得其所的运行规律,也具有深刻理性的哲学思想。
四、万物与我为一
简易、变易、不易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事情的发展有了余地,在变易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出一条不易,而不易又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这就是简易。在简易之上,万物生长变动,又成为了更高层面的变易。究其原因,是在简易中仍留下了生长的余地,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凡事不做满、做绝,为下一阶段的开始做好准备。是结束也是开始,我想,这便是第六十四卦——「未济」卦的真意。
《易经》强调「唯变所适」,即事物是一直发展变化的,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变与常相辅相成;世间万物都要遵循天道运行变化规律,「变动不居」是「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恒常通久」是「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只有不违天不逆常,顺时适变,才能保持长久。《易经》认为,人的行为要坚持中庸之道,适「时」执「中」。适「时」就是应和天地,与时俱进;执「中」就是在运行发展中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永远保持着中正、平和、稳定的心态。
宇宙图丨来源于网络
很难说,在短短的十七次课中就能让我的知识有多么大的增长,但在知识之余,还有智慧,《易经》是能为人带来智慧的,它可以扭转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与生命性格。在我亲身感受到《易经》中的联结后,我发现它是随机的、发散的,是充满意象性与创造性的「取象比类」,在每一个偶然性背后都有着意义性,借教授的话来表达:「用逻辑来看无关联,用关联来看有逻辑。」而在我理解,不必深究知晓每一个卦当中为什么会提到某个事物,只要能理解当中的「发散联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易经》为我们带来的思想宝藏。
上课学的不仅仅是《易经》,更是《易经》中的生命智慧。我不再急躁冒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享受着一切应当经历的过程;我不再把未来放在「押宝」的概率里,而是「尽人事,听天命」,做好目标规划,在当下努力,珍惜一分一秒可以把握的时间;我不再千方百计地回避困难与失败,而是把它当作我生命的一场修行,是一次上天赐予我的试炼与成长。
借用庄子的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内心感受——「万物与我为一」,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在教会我一个道理,都与我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虽变动不止,但处变不惊,用一种更加泰然的心态去面对世上的一切发展,这是我从课程中学到的最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荣格分析心理蕴涵的易经生命智慧及其现实价值[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36(01):77-79.
[2]李庚香,王喜成.变之万古与涵盖万有——关于《易经》的若干问题刍议[J].中原文化研究,,8(05):43-48.
[3]吕孝龙.阴阳变易生生不息——论《易经》中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美学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58-65.
[4]郑华栋,黄鹏.《易经》的价值在于修德避害[J].长治学院学报,,34(01):32-34.
作者简介
曾宝萱
曾宝萱,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心学教授师培训课学员。
欢迎在文末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