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讲的是理论,曾子是从内容谈一以贯之。忠恕是一以贯之的内核。
有人喜欢讲逻辑。以为中国人不懂逻辑,论语没有逻辑。仿佛逻辑这个词很高大上。
实际上不然,凡是是个人会表达,都有逻辑的。何况论语这样由神一般的孔子所写的呢。
逻辑并不是只要有连词因为所以不但而是就是有逻辑的。
论语的逻辑在义理。用本章的话来说,就是一以贯之。
这就是中国的逻辑,若是非要说逻辑俩字的话。
我其实是不喜欢用逻辑这俩字的,但既然大家都明逻辑,而不明中国的一以贯之。我就只好用逻辑谈了。但用逻辑目的在于明中国的一以贯之,也是逻辑,很早了。
无论东西方,逻辑都离不开一以贯之,中国早就抓住了内核。
论语的每个章节都有逻辑的。哪怕是前面那句话只有七个字,也是有严谨的逻辑在其中的。这需要悟性的。
这就是中国经典典籍高明的地方。每一句话都有着深厚的义理支撑。而不需要非得加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废话。
本章的关键在于孔子讲一以贯之,为何曾子却讲忠恕而已。这其中的逻辑在哪里?
什么叫一以贯之。就是中庸之道的。中庸之道就是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中。一是言序,中是言位的。
但序也罢,中也罢说得都是同一个。都是本。在儒家叫仁。
所以中庸就是一以贯之之道。一以贯仁之道也。
但为何曾子却用忠恕二字来说这是夫子之道呢?
这是因为曾子所讲的忠恕之道其实就是立己达人之道。
立己是忠,恕是达人。恕就是如心。忠是中心。如中那个心就是一以贯之道。
以仁立己,以仁达人。岂不就是一以贯之之道,忠恕之道?
但前提是先要立这个中心。人心惟危的。不修这个心,不立这个心是不可能就成忠的。
忠其实也是诚。也是中庸所讲的诚明之道。诚明之道就是致中和之道的。人心惟危就在于人心由情性构成。情和于性就是致中和。
人心忠于这个性,诚的也是这个性。性明则立己之道成。
性就是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本质。
然后明心见性之后再用这个性之仁去处理一切问题,去成人成物就是恕。恕,如中心而已。
这个曾子对儒学的义理把握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毕竟是孔子面提心授,亲自教的。到了后来儒学还出了一个荀子,虽然讲的是儒学义理,实际上儒学义理已经开始被带歪了。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从这个观点来讲,他还没有入儒家的门。只是在儒家的门外边转悠。人性本恶就已经脱离了儒学的要义,儒学的核心。中国的文明早就讲清楚了人性本善的道理,这并不是哪一个人强加给人的,而是人的本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