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书里的育儿经系列之《梁启超家书》
01/梁启超和女儿是知己,常发孩童言梁启超如果生活在现代妥妥的育儿界大V。他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神话。为什么他这个父亲这么棒呢?来看看《梁启超家书》就知道。
先说第一点。梁启超和大女儿梁思顺是知己式的父女关系,梁启超家书大部分是写给他的大女儿梁思顺的,很少大家长式的说教,多是朋友式的聊天。他称呼大女儿为思顺宝贝,大宝贝,称呼思庄为小宝贝。开心或烦恼时都会想女儿,开心的时候想女儿会说,每当有游玩或宴会的时候,我都思念你,恨不得你在身边;烦恼的时候想女儿会说,我每次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会想你;收到你的信或者给你写信,都能减轻我的痛苦。
梁启超想女儿的时候,还会拿一张纸写满“我想我的思顺”“思顺回来看我”等话。他自己生病了,会写信跟女儿抱怨,医生说不准我读书、写书、演讲,喝酒,这种生活可怎么过啊。抱怨完了,又会后悔自己让女儿担心了,再写一封信去表达后悔的感情。
梁启超给女儿写信既说自己的思念和欢喜,也说自己的苦恼和忧愁;少有大家长式的说教,大多是话家常式的聊天,偶尔还有孩子式的纯真自然之语,比如他在信中跟思顺抱怨:“你们这些孩子们,实在难搀,一个个长大了,越发成群结党来打老子主意了,你当老姊姊的都不管管他们吗?”这个父亲简直可爱至极。如果梁启超生活在现代,有朋友圈或家族群的话,那一定特别精彩。
02/对子女言传身教的忧患教育梁启超对子女有言传身教的忧患教育。主要有两处体现,第一是宋教仁被刺。当时梁启超被列为重大嫌疑人。他写信给女儿思顺,引用孔子的话以安慰自己和家人。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huántuí其如予何?”意思是说自己行为光明磊落,对得起天地良心,决不会召来险境的。梁启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儿女如何面临患难,这是一种言传身教。那么,面临困难时,梁启超在做什么呢?他表现得既不焦虑也不恐惧,该见客见客,该读书读书,一切如常,可以见出他本人这身心修养的功夫是多厉害。
第二处体现是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梁启超与蔡锷组织发动了“护国运动”,后来梁启超逃到了上海,又辗转到云南、广西、越南多地,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极其困苦。但他却认为目前处于忧患的境地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事,这能使人精神振奋。另一方面,他认为他的子女这几年因为自己做官,生活得太舒适了,这是处于人生的险境啊。即使在这种异常困苦的生活环境中,梁启超依然坚持每天练书法、著书立说,这期间他写了《从军日记》《国民浅训》都是非常有名的。
而且更厉害的是梁启超能够随遇而安,享受旅途的乐趣。比如他坐船只能躲在船舱的最下层,蜗居在锅炉旁的一个小屋里,吃饭睡觉都在里面,非常闷热。白天也不能出去,只能晚上等人们都休息了,才能悄悄地上去凭栏远眺一下,而就这“一晌凭眺”,被他称为“万钟不易”。由此还悟出“天下之至乐,当于至苦中求”的道理。梁启超这种修养身心的功夫可以说是儿女辈的典范,而且他也认为自己写的《从军日记》可以作为子女最有力的精神教育读本。
03/重视经典阅读和挫折教育梁启超重视经典阅读和挫折教育。长子梁思成遭遇车祸,医院治疗两个月。梁启超要求儿子利用这段时间,诵读《论语》《孟子》,浏览《左传》《战国策》,有余力再读《荀子》。这里要注意了,这是梁启超为儿子慎重挑选出来的书籍,而且阅读的时候有先后顺序和不同读法。先修仁德道义立心,再修语言辞令安身。
一般来讲,家长啊,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了,都会心疼得不行,但梁启超却要求儿子带着伤痛去读书。这其实也是对梁启超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忧患中成才”的一种践行,可以说是做到了知行合一。这里提一句,梁启超本人是非常推崇王阳明的,还写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给子女。
因为车祸呢,梁思成原本的出国留学计划只能推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生的挫折。这个时候梁启超劝儿子不要着急,也不要失望,人生旅程很长,不在这一年半月。目前的小挫折正好可以磨练德行和性情,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并没有大的损失。这里可见梁启超对子女的挫折教育与经典阅读是相辅相成的。
04/3个花边小故事,发现一个率真梁启超梁启超拥有超率真的个性,也是特别招人喜欢。第一,作为证婚人参加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却训斥二人不道德。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感情纠缠不多说,大家都知道。梁启超本来不愿意做证婚人,架不住胡适的多番邀请,还是参加了。作为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上的证婚人,梁启超的表现可以说非同寻常,语出惊人。他训斥徐志摩说他是恋爱狂,如果用现在罗翔教授的话,那就是恋爱狂徒,他还说陆小曼是不道德的。这让徐志摩很是下不来台,连连跟老师说“给学生和父亲留点面子吧”。
第二,操心子女婚恋而且超级会邀功的老父亲。梁启超对于长女思顺,还有长子思成的婚姻非常满意,因为都是他先看好了,然后促成的。于是,写信跟女儿有点求夸奖求表扬的意思,他说你看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错罢,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然后,话锋一转,又说自己为了你们这些孩子们操碎了心,像你有这么多的弟弟妹妹,我的老年心血都要被你们绞尽了。你说我是该多操点心,还是少操点心好呢?梁启超可真是个会邀功的老父亲。
第三,曾情系富商女与其妻书试探。梁启超对华侨商人的女儿何惠珍起了情思,然后给妻子李蕙仙写信,说我亲爱的老婆,我最近遇到了一个烦心事,对一个姑娘起了情思。这可怎么办啊?他老婆是个聪明人啊,看了信以后,认为这是一种态度的试探。于是回了一封信,告诉他如果你看上的话,我就禀告父亲大人把她接进来吧。这个意思显然就是同意纳妾了。对于提倡一夫一妻的新人思想的梁启超来说,他不可能打自己的脸。再加上他对自己父亲是敬畏的,他的父亲又是个传统的人。于是,就又写信给妻子,说这件小事就不必麻烦禀告父亲大人了,我们发乎情止乎礼,没有半分僭越。最后,这段小小的情思慢慢也就斩断了。
05/妻子丧葬,不避讳生死,洒脱又豁达谈生死,不少人是避讳的。所以,人们常引用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但梁启超不同,他在处理妻子李蕙仙的丧事上,跟子女毫不避讳地谈墓穴的建造和设计,谈自己死后也将同妻子合葬,谈写给妻子的祭文,让儿女们都好好看看;可以说是大谈生死,称得上是对子女进行的一场生死教育。
关于给妻子写的祭文,他评价说,这算是他平生写的好文章之一了。他还说情感的文章是很难写的,非到情感剧烈到沸点时,不能表现出文章的生命;但到了沸点又往往写不了文章。这也就是张潮所说的“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的道理。
另外,梁启超还有一个对子女进行生死教育的时刻,就是他的儿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死的时候,他先是写信给儿子梁思成,劝他首先要冷静,接着告诉他不要隐患这个噩耗,因为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并希望他能多开解林徽因。在信中梁启超说了一段话特别好,他说“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梁启超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但他始终保持着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看淡生死,又敬爱生活,这些长期沉淀和身心修养才达到的结果。
06/梁启超谈“孩子气”,做人有点孩子气,做事别耍孩子气梁启超本人有点“孩子气”或者说“童心”。他在给子女的信中谈到了关于“孩子气”的两层含义。
第一是做事别耍孩子气,他跟思庄说做功课和料理自己的事务,要自己拿主意不要依赖他人。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根基筑好最重要,如果太着急,就是“孩子气”了。
第二是做人可以带几分孩子气,保有童心。梁启超本人也是这么做的,他常常在给子女们的信中说些孩子气的话。
比如他自己生病了,会写信跟女儿抱怨,医生说不准我读书、写书、演讲,喝酒,这种生活可怎么过啊。关于事业与成就,梁启超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之分(当官救济天下和农夫种十亩田地,成就是一样的),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就是第一等的人物。
这和曾国藩的名言“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说的是类似的道理。说到孩子气,一方面作为父母我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断成长日渐成熟,退掉身上的孩子气;另一方面又希望她能时时怀揣童心,率性浪漫,愿她长大后能找到这个平衡点。
07/家庭教育提倡“趣味主义”,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提倡“趣味主义”。他在谈专业和兴趣的关系时,提倡的理念相当于现在的素质教育,一个人除了学习一门专业之外,还应当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如果所学的专业太过专门,又没有其他兴趣爱好,生活就会变得单调枯燥,缺乏趣味,就容易生出厌倦的情绪,而厌倦又是开始堕落的根源。所以,梁启超在给长子梁思成的信中,劝他除了建筑专业,还要在人文学科中找到某个领域多下点工夫,为生活添点趣味。
兴趣爱好作为学业的补充,也是生活内容的扩充。兴趣多样反而能激发更有活力的生命。梁启超谈到自己的心得体会时,他说每当自己换个新的爱好,就像换了个新生命,这种生活极其可爱,也极有价值。有句名言叫“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08/梁启超手把手教导,梁思成和林徽音写游记梁启超曾手把手教导梁思成和林徽因如何写好游记。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新婚后游历欧洲期间,梁启超曾特别写信交代二人要写好日记,也是游记。关于怎么写也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拍照、画画和文字结合,三位一体。而且日记要写的有文学性和审美性。他还特别强调建议多画些漫画,记录下来两人蜜月期间的温馨场景,并通过语言和图画把这种爱意呈现出来。
这里有个核心是“言为心声,字为心画”,记录使用的符号最终都要为“心”服务,就是说记录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这种游记呢,既给日后做学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生活的忠实纪录。从此啊,可以看出梁启超自己的生活美学,也是他留给儿女的精神财富,就是一种始终保持热情洋溢、兴趣盎然的做学问和过生活的态度。
09/梁启超之死,是一场医疗事故梁启超的死是一场医疗事故。当时梁启超因便血问题,医院就诊,后来却因为误诊在手术中被割去右肾,结果割下来的右肾是健康的,他的便血问题仍未解决。正是这次医疗事故导致了梁启超三年后的离世。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提到,医院甚至有隐瞒错误的意思。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怼任何人,也没有变得悲观痛苦,反而保持着高昂的热情投身于讲演、活动和生活中,而且宽慰子女们不要为自己的健康过分担忧。
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自己评价的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得做且做”,有事情做的时候就要好好做。这样看来,梁启超的人生态度正好体现了《中庸》里的一句话“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意思大体是说人只有在至诚的状态才能明白什么是天命,拥有立足于天下的本领。令人敬佩。
10/妻子也是一道光,星不若月明,却无可替代之前一直在说梁启超这个父亲有多棒,其实,他的妻子李蕙仙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是功不可没。这些可以从梁启超写给妻子的祭文中看出。
第一点,李蕙仙重亲情又心怀天下,是个有大格局的女性。当时梁启超组织“护国运动”,奔赴护国军的时候,与妻子道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这一去,就是九死一生,但她却说“你放心去吧,去守护国家实现大义,父母高堂和儿女们有我来照顾。”妻子的话让梁启超深受感动,更是受到鼓舞,可以放心地奔赴自己的使命。
第二点,重视子女早期的启蒙教育,梁启超这个父亲陪伴在子女身边的时间是远少于母亲的,他们的子女在启蒙期的教育主要是母亲在做,这些梁启超在回忆妻子的祭文中都有提到。后来他们的孩子个个成才,这里面不仅有父亲的付出,母亲的力量也是不容忽略的。
第三点,母亲是子女的品格榜样,梁启超评价妻子厚于同情心而意志坚强,富于常识而遇事果断。这些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成长,不仅梁启超这个父亲,李蕙仙这个母亲也是子女们能够成才的品格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