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好品德的人自然有好的言语,所谓口吐莲花嘛,言语就直接呈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实在不知道怎么评价一个人,可能就会说他是个好人,潜台词也可能说是没法用他,所以真正的仁者必定是智勇双全的,能经世致用,救世救人的。后面孔子自谦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真正的勇是见义就要勇为,义所当为就做了,死就死,成仁就成仁,就义就就义,所以是仁者必有勇。
像文天祥在牢里呆了三四年,忽必烈都亲自请他当宰相,最后他说你这么看好我,也算是知己了,那就应该成全我才对。忽必烈也没办法了,好吧成全你。答应完又后悔了,还是别人补刀一句文天祥不死,反抗势力就会用他做文章,所以忽必烈也没办法了。据说坐牢的时候还有个读书人给他写了篇祭文,连祭牲送到牢里给他,意思就是劝他不要变节,文天祥祭牲照吃,回答他早就准备好了。还有岳飞也是,在上江县衙里,一位石姓巡检因为仰慕岳飞,扒墙缝偷看了。看到一帮部下密语禀事好几次,可以肯定就是劝他造反了,岳飞只明确说“只得前迈”,可见已经视死如归了。这都是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大勇士,但一般街头的耍狠斗勇就不见得是仁人志士了。
当然还是要为政者能中行,不要像老子说的“国家昏乱,有忠臣”。《中庸》里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就是成就仁智勇的方法。下面等于是一个例子解说。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来请教孔子,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自己种田锄地,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这是上古的故事,后羿就是传说天上有是个太阳被他射下来九个的,箭术特别高超,窃取了夏朝的政权几年,后来给他徒弟寒浞杀掉;奡又是寒浞的儿子,力气大到能把在水里的船打翻,后来被少康杀掉。接着又说大禹王和后稷,大禹王后来是治水,手胼足胝,手毛脚毛都没了,长满老茧,墨子就特别推崇这种精神,最后是得天下了。后稷等于是唐尧的农业部长,亲自教人民推广耕种了,后来的周朝就是他的后裔,所以也算得天下了。
南宫适就是评价了这两种人,一种是很有能耐,有想法有野心,也有好资源,最后是不得好死。相反大禹王和后稷没有得天下的想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就是老老实实干自己的活,最后却得天下了。很好的说明了勇者不一定是仁者,而仁者必有勇,勇往直前埋头苦干,最后还是有天下。评价很到位,所以孔子没有回应他。他出去后,孔子就跟同学们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孔子完善人格之教育实是要完成一个人在人群中的安身立命。不知命自也无以立命,而南容所说正可以说明其知命了,知命能知命,尚德来的。接着等于对仁人志士做个小结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有时候不仁慈是有的,没有说小人是个仁慈的人的。这个好理解,人无完人,君子也难免有不仁慈的时候,小人同样也可能突发慈善心,但是要说一个小人是个仁慈的人肯定就没道理了。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这句是个过渡,由家里说到外面做事。是个反问句,不要他吃苦不要他勤劳就是爱一个人吗?不用规劝他教诲他就叫做对他忠诚真诚吗?特别家庭教育,很多一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不要说吃苦,连家里的家庭劳动都搞不清楚,可能觉得这就是叫爱孩子,结果孩子不知道怎么爱生活了,这就是恩里生害了。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各怀绝技,随便一讲特长就四五项。但是人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起码要在衣和住方面能自己做到整洁、安全和合适,才能生活得安全而自在。要不只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而生活得不自在,最终还抱怨身边人创造的生活环境。
古代很多皇帝生在深宫里,长于妇人之手,对外面的世界,民间的实际没有认知,圣贤书又没读通,确实很难要求他们做个好皇帝。像宋代清代都有太子嫌读书辛苦,找皇后哭诉,母后就跟老师说,我们孩子读不读书都是要做皇帝的,帝王师都很不客气,读书是要做尧舜,不读书是要做昏君。皇后只好说对对对,教训孩子去了。这是自古师道的尊严,也是教育的基本精神。对下面的人对朋友也是这样,不是说对我很忠诚,什么都听我的就对了,也要能劝勉才叫忠。
下面是很多当时为政者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里说的是发布政府公告的事情。像《尚书》就是上古政府公告集,那时候文化资料不多,诗书五经就成了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不像现在行政级别多,各种政府公告也多,那时候发个公文是要留着给后来者参考、做模板的,所以特别谨慎。郑国当时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很难做,完全靠外交能力得以安国,这里就是讲他们制作外交文件的情况。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辞命,是先由裨谌起草,世叔来讨论提意见,再由外交官子羽修改,最后才是签署命令的首相,子产作加工润色。也可见子产这位贤相之善治,把这么几位贤人聚在一起也是和衷共济,才有郑国当时的局面。
题外话,这章从文学角度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抛开历史背景,为什么知道这里是制定外交辞命。仔细研究其写作,四个人中前面两人没有加任何职位,直接称名,第三人突出了行人,行人就是使者、外交官,是其职位,也是说明了辞命的是外交文件的关键。最后子产是首相,作为文件的总裁人,加其职位就掩盖了外交辞命的性质,因为其他性质的文件最后也是要他签发。所以给子产加个东里的修饰,即突出其重要又不掩盖行人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