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五卦,作者命名为《需》。
我们说过,《周易》的作者在给卦命名之时,会考虑到卦序数字与卦名之间的联系。
比如乾卦有天之象,排在全书第一位,暗示的是“天一”。
又如坤卦有地之象,排在全书第二位,暗示的是“地二”。
又如《屯》卦的主题是“君子以经纶”的“诚”,将它排在第书第三位,暗示的是“三生万物”和“不诚无物”……
那么,卦名“需”和数字“5”,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不妨细细说来。
一、五与中
在先秦时期,五这个数字意味着“中”。
不论在河图还是洛书上,数字5都居于正中,象征着中宫。
《汉书.律历志》曰:“天之中数五”,河图中的1,2,3,4,5这五个代表五方的数字,分别加上5,生成另外五个代表五方的数字6,7,8,9,10,即《系辞》谓之“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地之数都是五,因此“五”的字形,自古就象征着五行之气在天地中间相交。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说文》
五行之中,土居中宫,对应的数字是5,对应的颜色是黄色,因此黄色也象征着5和“中”。
中央土……其帝黄帝……其数五……驾黄马,载黄旗。——《礼记.月令》
《周易》的作者同样也将数字“五”和“黄”的颜色看成“中”的象征。因此,在坤卦的第五爻中,作者写下了“黄常”。
《文言》在解释“黄常”时便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指出数字5与“黄”和“中”的密切关系。
同样,在《鼎》卦的第五爻中,作者再次提到了“黄”字:“鼎黄耳”——易传《小象》则这样解释说:“鼎黄耳,中以为实也。”再次印证了数字5与“黄”和“中”的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周易》的作者对于《需》的卦序数字“5”所包含的黄中之意,非常熟悉。
二、需与“中”
《周易》第五卦《需》的卦名,意思是“待”。
需,待也。——《子夏易传》需者,待也——《周易正义》
那么,这个“待”字,仅仅是“等待”之意吗?
非也!
“待”,在先秦道家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里。
庄周梦蝶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出了一个“有待”和“无待”的概念。何谓有待?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矛盾和对立无处不在,这就是“有待”。
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切的矛盾和对立,都是“相待”而成的。
套用现代的说法,“待”体现的是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矛“需”要盾才能存在,质也“需”要矛才能存在,是与非必然要相“待”而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待”的逍遥游呢?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消除对待的方法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在庄子看来,矛和盾的对待关系就像一个圆,圆上每个点都能在圆心的另一边找到与其对“待”之点。
唯一没有对立(无待)的点,就是圆心,庄子称之为“道枢”,又叫做“环中”。
只要守住了这个“中”的核心,就能够应对无穷“相待”的是非和矛盾,进入“无待”的自由逍遥境界。
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鲲逍遥游三、无待之“中”
中,不仅仅是道家的核心道枢,同时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庸》
我们说过,《周易》的真正作者,就是写下了《中庸》的子思。(大量证据详见本号系列文章)
子思,不仅是儒家性命之学的继承者,也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者。
更重要的是,他是史上明确记载将“五行”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
五行中象征着“中”的数字5,在《周易》中自然要有着特殊的意义。
排在第5位的卦,自然也要有着与五行密切相关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象征着无需“无待”境界的“中”。
所以,子思将全书的第五卦命名为“需”,取其“矛盾相需而成,守中方可无待”之意,用意极深。
巧的是,“中”有“孚”之意——《周易》的第六十一卦,卦名就叫做“中孚”,而在《需》的卦辞中,作者明确也写着“有孚”!——这就意味着,守中,方能有孚,进入无需无待的至诚境界。
更巧的是,《需》卦的上卦坎有心之象,下卦乾有圆环之象,正好是有环中(圆心)之象!
乾为圜,坎为心——《说卦》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数说《周易》系列”不知道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